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题库 >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日期:2018-07-17 10:47:45 浏览次数: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环境价值
  一.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新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提出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卫生进村、文明风尚进村”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做到保护自然、保护居住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这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
  在生态文明村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村和旅游发展之路。因此,利用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进一步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供了可能。
  三.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文明村建设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村建设使农户走上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沼气综合利用的推进,农业系统的生态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了农村新形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报告,这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理念的重大体现。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必须做的庄严承诺。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又以其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等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扩大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级负责的精神,意义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首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其次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再次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一要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实行根本变革;二要坚决纠正和制止企业产品(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过度包装行为;三要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提倡从我做起,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只要这样坚持下去,环境就会一天天优化起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