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政策法规 >

爱的夭折:动物成长叙事的隐喻

日期:2018-07-17 10:41:36 浏览次数:

  动物小说兴于19世纪末,100多年后,它更为深入人心,其背后暗示着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动物的存在,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啊!我难以想象,假若人类自降生以来,发现地球上仅有“自己”这样一种生物,他们的神经将受到多大的挑战。人类不再是孤岛,应该说,“从来不是”。我们与动物的联系,从原点分散开来,在时空演化的轨道上,产生了错落的关系和情感:神灵、仆役、工具、伙伴、他人……到今天,投射出来的动物小说,融合了文化和生物上的种种“基因”,已成为了两者之间共享生命的必要桥梁。
  说它必要,并非文学上的一厢情愿。人类有生存发展的内部需求,却又把握不住前行的具体航向,只能不时地回到生命的原始海洋,来为下次的前行积蓄力量。这包括汤·西顿和杰克·伦敦等人在动物身上重新擦拭出的光亮。在中国大陆,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尊重自然与生命和谐———成了新时期动物小说的触发点,作为中国动物小说的领军人物,沈石溪无疑是近三十年来最主要的代表。
  沈石溪在20世纪80年代闯入动物小说的领域。一方面,他的作品深受少年读者的欢迎,这充分肯定了他讲故事的才能和对动物题材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为批评家所关注,尤其当涉及动物的语言和心理描摹时,最容易暴露出其主观审美的局限。毕竟,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人生价值观是多元的。有趣的是,他与动物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从猎人口中听闻的动物素材又是很多人羡慕不得的。在那里面,流露出来的生命灵性,又蕴含了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然信仰。从这个角度说,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可能比其“动物小说”更具包容性。当然,小说有着故事所不及的表达空间,它是作家艺术成就的雕刻刀和放大镜,既能让读者更为直观地看到原石被加工成宝石后散发出的光彩,又为批评者提供了更多的切入节点。我的鉴赏也从此出发。
  沈石溪的中长篇动物小说主要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血顶儿》《鸟奴》《一只猎雕的遭遇》《雄狮去流浪》《红飘带狮王》《双面猎犬》《混血豺狼》《骆驼王子》《野犬女皇》《王妃黑叶猴》《我们一起走,迪克》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情感一直被牵引着。最后,头脑里沉淀出:动物与人、雄性与雌性、成长与死亡。这几个关键词的出现在意料之中,因为以人为主体表达的小说与人生,和以动物为主体表达的动物小说与“动物人生”的关系,就是两条大躯干平行、小细节延伸的河流。似曾相识是动物小说的基础,只如初见又是它的原色。在生命的故事中,“出生、成长、繁衍后代和死亡是所有动物都要经历的基本阶段,但是从年幼跨越到成熟的成长阶段却只有很少的动物能经历”。[1]其中,动物成长的魅力被凸显了出来。而在以上几个主题书写中,《骆驼王子》可以看作沈石溪有关动物成长主题叙事的代表。
  《骆驼王子》中的“王子”并非国王贵族的子嗣,而只是一匹身世普通的野骆驼,只因深受“家人”疼爱而被宠称为王子。不过,骆驼王子最后却“夭折”了。野骆驼家族共有四匹成年骆驼:光脖子首领,歪峰雄,秋草母,杏眼雌。它们的护幼传统为童年期的骆驼王子提供了成长摇篮,却也成了进入青春期的骆驼王子的成长羁绊。对于家长和儿童而言,小说隐喻的浅层很容易达成共识:不能溺爱儿童,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而在深层意义上,通过动物成长与人类成长的还原和类比,让我们重新思考:传承之爱的生命意义,青春叛逆背后的成熟契机,成长的自然属性与后天教育
  一、动物叙事的基础:走进动物世界
  一睁眼,《骆驼王子》就把我们从熟悉的人类社区置换到了云南日曲卡雪山的山脚,窥探着古驿道两旁的戈壁沙洲和尕玛尔草原。这里有野骆驼与雪豹、灰狼的生存竞赛,有物种不远万里的大迁徙。小说把环境构建在了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基础上,把读者带入了具有真实感的动物世界。
  讲故事的人是“我”,一个动物行为学家。与之对话的还有一个“声部”———藏族向导猎人强巴,他有跟动物长期打交道的日常经验,也有传统猎人的淳朴风度,更在观察野骆驼的过程中多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读者的心声:有时它(骆驼王子)看着就让人着急,恨不得去拉一把或者鞭笞它一顿。小说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拉近了我们与动物的距离,而两个声部的对话则引出了“我”更为专业性的应答(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爱的夭折:动物成长叙事的隐喻),以及人与动物情感交流的议论和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巧妙地将静态的单视角激活成了动态,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轻松和理所当然的感觉。
  要“走进”动物世界,而不仅仅是“走近”。作者没有把我们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停留在外部观察的平行线上,而是充分利用了他对动物习性了然于心的优势,使“我”与野骆驼一家成了朋友。其过程不是简化的因果嫁接———因为我救了它,所以成了朋友,而是呈现出了类似化学反应的中间过程:食物引诱———摸脖子———遭驱赶———疗伤———认同。“我”知道动物彼此分享食物意味着没有敌意,就用野骆驼最喜爱的放盐糌粑来表达善意;“我”知道哺乳动物柔软的颈部属于身体的情感区域,就用摸脖子的方式来表示亲近;遭到光脖子老骆驼的驱逐时,“我”理解那只是虚张声势,便用原地转圈的怀柔策略来安抚它们的情绪;关键时刻,“我”学着骆驼喷唾沫的方式,用积雪草为骆驼王子治疗创伤,才最终得到了野骆驼家族对陌生人的理解和认同。不知不觉,读者已深入其中,心理上完全没有任何抵触地信任了这种“真实”。而事实上,《骆驼王子》是作者与一匹漂亮的家骆驼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的成果。正是由于动物小说家将想象与真实融为自然一体的基础,野骆驼不再是难以捉摸的自然精灵。“我”间接地参与了它们的家庭生活,并成功将读者带入了骆驼王子的成长叙事。
  二、动物成长的前提与摇篮:舐犊温情
  骆驼王子生于一个幸福的野骆驼家庭。初见时,半大的它正遭受雪豹追杀。要不是光脖子首领的警觉,以及歪峰雄和秋草母的及时回防,它早成了豹子的盘中餐。在自然界,食草动物群体若遇到袭击,往往像炸开锅了一样,各自逃难,整个种群都来关心幼崽的现象并不多见,只有大象、野牛等少数动物会集体护崽。更多的动物,都是母兽承当起养育和保护后代的责任,公兽和其他成年兽通常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即便有母亲的保护,“弃幼现象”也并不少见,在迁徙的途中,扭伤脚不能行走的小野牦牛很可能被母牦牛抛弃。面对雪豹这样的猛兽,野骆驼还不如野驴更有反抗能力。看着它们发抖的四肢和惊悚睁大的双眼,其恐惧可想而知。但是即便伤痕累累,野骆驼家族的四匹成年骆驼始终将骆驼王子死守在中间,没有丝毫撤退的打算。这其中,至少还有两匹并非骆驼王子的亲生父母,它们竟也肯死心塌地地冒着生命危险。其背后一定存在着能与死亡本能相抗衡、能与母爱相媲美的某种情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