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政策法规 >

精准扶贫的运作困境、解释及对策研究

日期:2018-06-27 07:09:30 浏览次数:

  摘要:精准扶贫是加大帮扶力度,抵消经济减贫效应下降,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目前,精准扶贫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扶贫目标偏离、项目门槛高、基层组织涣散等问题。对此,本文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精准扶贫运作中的困境。据此,从多个视角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对策,以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着力构建开放式的大扶贫格局。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项目;制度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0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继而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为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增加扶贫投入,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但是,目前扶贫项目链条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扶贫项目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对策,将对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运作困境
  (一)“精准识别”困境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准确地识别出最需要帮扶的真正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当前,在精准识别环节却出现了扶贫资源跑偏漏失的现象。在精准瞄准的政策实践中,贫困人口的界定不是运用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基于上级部门的测算得出的,这就导致了精准扶贫过程中“选择性平衡”现象的产生:首先,省级政府向下级各市确定扶贫项目时,为了保证雨露均沾,一般会平衡各市扶贫项目名额的数量。其次,从市到县到村的分配也是遵循“选择性平衡”的原则,但有所区别的是,市级主要根据各县现有的实力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分配指标,这种“精英捕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一些真正贫困县被“漏出”。最后,从村到户的指标分配更带有个人偏好,这种主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乡土社会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例如:村干部拥有职权,先将贫困名额分给亲戚朋友,而普通村民文化水平有限,对政策把握不准,缺乏自主发言权,对贫困确定环节又缺少监督,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就这样被排斥出局。由此看出,这种由上而下的指标分配法导致精准识别中扶贫资源被“均分”,扶贫瞄准偏离,造成“应扶不扶,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以至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激化了村民之间的矛盾。
  (二)“精准帮扶”困境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是谋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却出现了扶贫目标被置换的现象,这从扶贫项目的申请和审批环节将很容易理解。首先,由贫困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需求,上报到乡镇一级;乡镇再根据各个村上报的情况进行归纳整合,上报给县级政府,最终汇入到县里的项目库。然后,县级和乡镇级政府通过综合汇编,把扶贫项目“打包”成产业发展类的综合性项目分配到各村,集中扶助农业生产,甚者为了简化帮扶措施,只为贫困户提供部分资金或赠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贫困村的个性化需求,扶贫目标被悄然置换。最后,在审批环节中,上级政府通过出很少一部分资金来调动下级政府自筹后续发展资金,然而,上级政府投入的资金,自扶贫政策开始实行就没有变过,下级政府资金实力又有限,很难保证扶贫项目后续资金持续供应。因此,上级政府在审批确定贫困项目时,往往考虑申请者的经济基础,有些贫困村因为扶贫项目如此“配套”而自动放弃争取贫困名额。由此可知,精准帮扶中的矛盾主要有:农民需求个性化与扶贫项目笼统化;农民经济实力的有限性与入门项目的高门槛;贫困原因多样化与帮扶模式单一性。
  (三)“精准管理”困境
  “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当扶贫项目落地之后,基层组织解体首当其冲,管理低效,集体功能弱化,社会动员能力削弱。项目实施中,专业技术困境随之而来,真正贫困户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掌握能力有限,扶贫项目需要依托专家和驻村干部来运作,然而很多驻村干部要兼顾原单位分配的任务,而且驻村帮扶的时间也是有期限的,以一年期为主,这往往导致扶贫(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精准扶贫的运作困境、解释及对策研究)项目的后期工程不了了之。有些贫困村为了争取项目,选择那些懂技术的产业大户为贫困户,毋庸置疑,这又不知不觉将真正贫困户排除在外了。另外,项目的获利主体模糊,通过“公司+农户”或者“大户带动”模式获得的利润,往往在利益分配主体上模糊化,贫困户能分得的利润寥寥无几,在扶贫项目里沦落为原料供应商。
  二、精准扶贫运作困境的解释
  (一)政府主导扶贫机制
  在扶贫项目运作实施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在扶贫项目的立项、申请、审批、落实的过程中,都体现着科层体制“逐层管理”的特点:由上自下测算确定贫困规模并按指标逐级分配贫困名额;利用上下级信息不对称,上级政府在扶贫项目确定的过程中加入个人意愿,将扶贫项目打包成综合性发展项目。扶贫项目在层层管理的过程中,被每个部门加入个人意愿,设置种种限制与束缚,使得扶贫项目与扶贫目标“脱靶”,消解了扶贫目标,抵减了扶贫力度。
  (二)扶贫项目的临时性、间断性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小康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的扶贫项目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村的面貌,但是鲜有长期扶贫的典范,临时性、短期性的扶贫政策对于彻底脱贫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驻村干部兼顾原单位和贫困村的工作,在扶贫工作上的精力被分散;二是驻村帮扶往往是有时间期限的,驻村干部一年轮换一人,这导致前后的扶贫思路存在差异,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三是扶贫项目后续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实力有限,政府难以自筹项目发展的配套资金,后续资金不能及时给足,导致扶贫项目“一次性”的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