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题库 >

“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

日期:2018-06-16 10:16:20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阐述了“ 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一、“ 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国外的大学图书馆普遍设有Subject Librarian(学科馆员)或称Liaison Librarian(联络馆员),通常由资深的参考馆员担任他们是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从事有关学科领域的情报咨询服务和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它是一种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的模式。
  二、“ 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在服务过程中既深层开发了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也促使图书馆“学科馆员”与院系教师、学生充分交流与合作,是进一步实施专业知识教育与信息服务的基础。同时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
  “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雄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图书馆领域里学有专长。既要具备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本知识,又要熟悉图书馆各项业务和馆藏资源状况,掌握各类型检索工具,更具有一门非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专业背景,熟练掌握应用外语知识以及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能熟练地通过网络发布和获取信息。通晓有关专业知识,具有信息接受、理解、选择和评价能力,包括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及传递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注重个性发展,工作效率高,自信心强,努力工作,开拓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现代图书馆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需求方面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方式也不同以往,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手段

“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

已无法满足需要,老的工作岗位对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图书馆工作范围的扩展而产生的新岗位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士;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图书馆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且馆内的人才又大量流失。
  四、“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1.通过管理创新,构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体系。
  2. 建立“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形成科学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
  3.建立“学科馆员”与学校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的制度。
  4.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工作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深受读者欢迎。而国内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这些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图书馆优质高效服务的真正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今后“学科馆员”制度必将受到全国各个大学图书馆的普遍重视,并将全面推行。因此,加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沈红斌.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管见[J].图书馆论丛,2000(03).
  [2] 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芳娟(1964—),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