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题库 >

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写作

日期:2018-07-17 10:40:52 浏览次数:

  由最初的追求宏大叙事,到其后的纯文学、个人写作,再到穿越、玄幻等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是文学样式的变化,从中更可窥见作家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文学。它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和战争时期文学,随着1949年的到来,其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大陆。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为了便于讨论,本文仅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角度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程简单地划分为以下三个前后相继的时期:
  1949年~1978年 高度政治化的时期;
  1978年~1990年 变革与转型的时期;
  1990年~现在 个人化及多元化时期。
  这三个时期,不仅在时间上相连,内容演进上亦有其合乎规律的内在逻辑。从内容来看,由最初的追求宏大叙事,到其后的纯文学、个人写作,再到穿越、玄幻等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是文学样式的变化,从中更可窥见作家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1949~1978: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国家制度的改变,更引起了文学与艺术的变化。1949年7月2日,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使作家从组织上到思想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当代文学的基本纲领被进一步确认和强化,中国新文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次大会被很多文学史研究者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政治力量对文艺工作、作家思想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管理,使文艺事业过分政治化了,对新时代的赞颂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左翼文学阵营人士及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屡屡遭受各种意想不到的烦恼,但依然将新政权看作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放声歌唱新政权。
  也许是因为在时间上与刚刚过去的历史太接近的缘故,反映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作品成为五六十年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热点。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高云览的《小城春秋》等。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则有王愿坚的《党费》、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等。
  这类小说有着鲜明的共同特征:在思想上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色彩和阶级斗争的普遍逻辑;在艺术上体现为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在此类小说创作中堪称佳作。
  1956年,在政治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短暂局面,这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批对现实生活有比较独到而深刻认识、艺术上比较成熟的所谓“干预生活”的作品问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很快在其后的“反右斗争”中被定为“毒草”,作者们被打成右派。
  诗歌创作在1950年代初,经历了一阵“新华之歌”的大合唱之后,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贺敬之、郭小川的创作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多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为内容,多采用政治性的术语,感情豪迈、热烈,既有鼓动性。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在当时反响强烈,并且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闻捷发表了抒情组诗《天山牧歌》,一举成名。他歌唱爱情与劳动,并以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的风俗画和草原的风光画,为中国当代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而名躁一时的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则是浮夸、冒进的时代政治的形象写照。
  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颂歌的时代,这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杨朔、秦牧的散文影响最大。杨朔以诗的意境和诗的语言,夸饰性地歌唱中国现实社会。他的《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等成为当代散文史上的名篇。秦牧的散文以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明显受到过周作人小品文的影响,在当代文学界别树一帜。
  此后的“文革”10年,出现了群众性创作的高潮,也出现了不无可取之处的文人创作,如浩然的《金光大道》、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等。而作为“文革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革命样板戏”。“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成为文学创作的一般法则。
  1978~1990:变革与转型期的文学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终于把中国文学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不少的文学史着作中,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步,是“伤痕文学”的出现。伤痕文学以小说创作为主,着重表现的是“文革”给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具有浓重的感伤情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刘(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写作)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等。
  痛定思痛,稍后出现的文学则把思考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文革”以前的政治生活之中,痛感于极“左”政治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伤害,因而对过去的政治进行反思。这些文学作品被称为“反思文学”。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是其中的代表。
  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题来看,是通过人性的善恶对比而重提“人的问题”。因此,新时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五四文学的主题。在觉醒的时代,人们有理由要求“人的解放”。
  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值得注意的是“知青文学”。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知青文学最初成为最本质的伤痕文学。如前面所提到的小说《伤痕》。此外,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叶辛的《蹉跎岁月》,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上山下乡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已被否定,但是作为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人生和情感历程,仍然留有难忘的记忆。因此,稍后的知青文学在控诉中又多了一种留恋和怀念,表述对难忘的爱情、乡情和自然的苦涩而甜蜜的回忆。如史铁生的《我遥远的清平湾》、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