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题库 >

话语转换视域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日期:2018-07-17 02:49:12 浏览次数:

  摘 要:话语转换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实现话语转换,即把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34-03
  话语转换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符号置换的变化,而且具有强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易于接受者理解,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场地,必然成为备受瞩目的传播方式。无论是书本传播还是口头传播都有其话语体系的作用。传播的话语直接关系着受众的兴趣、理解和接受。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话语转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较为系统化,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且深奥,而受所学专业或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这样就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不愿关注这一类理论信息,迫于学校规定不得不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而已;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处于肤浅的、感性的层次上,自然谈不上灵活的运用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也走进大学校园,使当代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把神圣的信仰埋没在功名利禄中,人生信念的取向也被取代。
  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此时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适合大学生的传播方法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使学生从不愿学到愿意学,从愿意学到深入研究,从深入研究到灵活运用。
  二、话语转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当代社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出新的素材和内容的同时,也要求运用切合受众理解力和接受力,同时具有话语“亲和力”的传播体系,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领域中话语的主导权。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催眠;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
  (一)接受者兴趣取向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其内容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色彩,而信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大多是政治性的机构,且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对获得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娱乐等非政治性信息感兴趣,但对意识形态传播的政治信息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话语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不大。例如高校大学生,高中到大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无异于是从“地狱”到达“天堂”,再加之,外界的各种诱惑使他们感觉失去方向,而对新鲜事物的追逐又使他们更加世俗,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不到定位。为了让这些政治性话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转换话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只有满足话语对象的兴趣取向,贴近大众生活,为大众喜闻乐见,才能内化为大众的精神支柱。利用话语转换机制,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中实现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接受者接受能力的要求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传播者面对的接受群体是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的学生,且这些学生的身份背景、生活习惯、理论知识、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异,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判断能力不同,对相同信息的分析判断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网络上有一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独特”的视角,一些学生认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注重宣传,而缺少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甚至一些学生对其存在排斥心理。一般而言,学生较易接受符合自身理论知识基础和符合自身文化背景的信息,也容易接受与自身思想相似和与自身背景相同的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前,应充分考虑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在文化水平中的差异性,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接

话语转换视域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受能力进行教育,最终实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接受者个性需求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看,信息接受者所能接受的是合乎自身个性需求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被接受”。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90后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不同于以往运动员的口号式话语,接连说出了一系列符合其90后特征的话语。她的形象代表了现代社会90后率真、自我、真实的个性特征,并受到了群众的追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得到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利,而在他们感受到信息时,会本能地选择接受与自身性别、年龄、爱好等相符合的信息,相反,会“自动屏蔽”与自身差异较大、不相关的信息。传播者也不得不适应当前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个性的需求将意识形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转换,传递给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在信息选择时的能动性,使接受者行驶其对不同信息的主动权,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转换的最高要求。
  (四)接受者利益追求的要求
  马克思曾经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强调学生可获得的利益,也是话语转换机制中必要的内容。意识形态给人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间接的,还未离开校园的学生却很难直接体会到它的价值。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对于利益的认识也存在欠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校中,竞争遍布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利益也成为学生对现实生存的需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起因。在传播意识形态中,接受者利益最大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使政治和政策的内容,站在接受者的立场,用接受者的利益相关话语表达出来,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者接受并认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