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题库 >

媒介话语权问题浅析

日期:2018-07-16 02:31:59 浏览次数:

  【摘 要】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表达载体。就我国而言,公众将个体的话语权委托给媒介,使媒介拥有实际上的话语权。媒介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信息、发布意见,通过媒介自身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关键词】媒介话语权 路径 走向
  一、媒介话语权的合法性分析
  话语权是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影响力,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权”。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表达载体。媒介话语权是特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发表意见等传播手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施加影响的权利。
  公众将个体的话语权委托给媒介,使媒介获得了表达的权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介话语权的本质是公众话语权的延伸。就我国的形势而言,舆论监督在本质上也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监督。但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话语权是无形的。它借助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并通过媒介工具发表意见、表达观点、进行社会监督,以左右社会舆论和人们的思想,其作用是巨大的。加之社会政治的需求和公众舆论的需求,使它在被赋予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使命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话语统治”的地位,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具有事实上的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二、媒介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话语权是社会权力的隐喻。媒介话语权的运用是通过运用符号进行言说来完成的,主要的表现就是“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即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认为什幺事情重要,什幺事情不重要,知道什幺,不知道什幺,这一切都是媒介对话语权的操纵的结果。
  1.媒介话语权的强大力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飞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今,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媒介在庞大数量的基础上,更有着无比强大的影响力,受众的信息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传媒。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形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可见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门,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政治观念。
  2.媒介话语权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新闻喉舌论”在我国传媒界占有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单一的政治话语环境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改革开放,多元资本的介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种单一的话语环境被打破,报纸版面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样,电视广播频道开通也越来越多,经济类、法制类、科教类、娱乐、体育、旅游等等,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甚至还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3.网络使平民话语具有更多的空间
  互联网新技术带来广泛的新应用,网民积极参与其中,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表现得尤为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开放的话语表达与交流空间,不受任何身份、职业、地域、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即可在网上公开发表言论,无需经过中间环节的干预即可将个人的话语在网上传播,并且瞬间即可获得反馈。
  三、警惕媒介话语权的滥用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社会政治的需求和公众舆论的要求,使它在被赋予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的使命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统治话语”的地位。近些年来,由于业内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驱动,出现了媒体滥用话语权的现象。
  1.当前媒体滥用话语权的表现
  最近几年,我国媒体在话语权的使用方面特别引人注目,除了虚假新闻、媒体炒作这些老毛病外,耸人听闻的危机报道、态度主观的新闻评论和功利色彩浓厚的广告新闻也相当常见。
  被称为社会“第四种权力”的媒体,因为掌握着媒体话语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目前某些媒体的新闻报道功利色彩越来越浓,责任感越来越弱。经济利益的驱动、职业精神的缺失,加之相关制约法律的缺位,往往令一些媒体偏离客观和公正的轨道制造轰动效应,以便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或是不顾及受众利益,惟广告主和自身的利益马首是瞻,甚至不择手段。
  2.滥用媒体话语权的原因探析
  话语权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媒体话语权使用上的紊乱,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紊乱。因此,滥用媒体话语权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与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我国当前还没有一部针对新闻媒体的专门法律,新闻媒体的行为范围界限模糊。已有的有关新闻方面的立法主要偏向于一些大的方向性问题上,而关于舆论和普通公众利益的新闻报道的约束性规定还很难在我国的法律上找到,更没有从话语权的角度对媒体话语权的使用作任何实质性的限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滥用媒体话语权起到了保护作用。
  四、新时代媒体话语权的走向
  在网络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概念已经被颠覆,“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被解构,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传播者的外延也扩大至每个人,传播的内容也不再限于刺激性、新奇性、接近性等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所看重的内容,而是扩展到一切你所愿意传递的信息。话语权仿佛就要实现一种从疏离到集中再到回归个人的过程。
  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快捷性以及海量信息的丰富性等昭示着话语权转移的必然性。网络时代,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渐趋模糊,任何一个人都既是接受信息的主体,同时又是发布信息的主体,E-MAIL、MSN、BBS、博客、聊天室,还有各种论坛都是实现主体话语权的最佳方式,在网络中,你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你既可以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扮演职业传播者的角色让大众分享你的信息。总之,一切你要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出现在网络中,这不仅仅是媒介科技发达的表现,更是受众意识的觉醒和话语权回归的表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大发展,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转变,甚至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公众个人的言论越来越不可轻视,自媒体时代也随着到来,当然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改正传统媒体时代对话语权使用时存在的缺憾,使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切实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艳梅、陈然.《我国媒体对外传播话语权的构建》,《新闻爱好者》2008·6(上半月)
  [2]璩文双、柴光宇、沈明堂.《对当前媒体滥用话语权行为的考察与反思》《东南传播》.2008年第6期(总第46期)
  [3]李勤、丁洁.《新闻传播环境与话语权的关系探析》,《广(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媒介话语权问题浅析)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