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基础知识 >

技术奇观与叙事危机

日期:2018-07-19 10:23:05 浏览次数:

  摘要:电影是建立在技术上的综合性艺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电影的表达提供新的手段。CG电影在技术加持下不断带来不俗票房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性与艺术性失衡的困境。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技术奇观与叙事危机,又具体体现在矛盾的题材、失落的人物、弱化的情节三方面。如何保证CG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齐头并进,需要更多中国CG电影的实践加以发现与佐证。
  关键词:CG电影;技术奇观;叙事危机;商业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1-02
  根据暴雪游戏改编的电影《魔兽》在中国创下了4天近10亿票房纪录的同时,再度激发观众对于CG电影的观影热情。与此同时,郭敬明执导的全真人CG魔幻题材电影《爵迹》也正式发布了首版预告片,预填补国内市场在这一类型上的空白。
  一、CG电影的二重性:商业性与艺术性
  “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意为电脑图像,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 CG。[1]而CG 电影是指影片在真实场景中拍摄并以真人表演为主,但穿插应用大量虚拟场景及特效的影片。中国近些年虽然在本土CG电影的打造与开发上付出诸多心力,投资也堪称大手笔,但成果却略显惨淡,叫座不叫好成为常态。CG电影的二重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失衡禁锢着中国CG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

技术奇观与叙事危机

影视的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是凭借具体的技术手段完成的,但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因此,成功的CG电影必是要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电影的商业性依赖于艺术性,缺失了艺术内核,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也就不复存在。文化商品的艺术性又离不开商品性,没有商业上的预估价值,没有吸引受众的手段与可能的赢利点,电影就难以筹得资金实现生产,也就无法实现艺术的实体化。
  对于CG电影,该名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判断,说明这部电影准备展示新技术带来的奇观。此时,技术奇观似乎成了判断电影价值的硬通货。当技术可以直接和经济回报挂钩,展示便成为一种必然。新技术的新奇性是其特征,也是其优势,无怪乎“新技术像初生牛犊一样急忙亮相、炫耀力量和新的手法,具有超越的力量,技术本身实际上就成为内容”。[2]电影作为一种可视的影像文化,已经决定了其无法摆脱也不能摆脱对视觉的追求,然而“技术本身实际上就成为内容”的趋势却引人警惕。中国的CG电影当前就陷入这种自障其目的困境,出于商业的考虑大量运用技术打造奇观,而忽视了对叙事的雕琢。一个好的叙事,能使在技术统筹下的电影各种元素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出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叙事的的式微让CG电影流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外壳。技术奇观与叙事危机是中国CG电影当前商业性与艺术性失衡的表现,又具体体现在题材、人物、情节三个方面。
  二、技术奇观与叙事危机
  (一)矛盾的题材——技术可能与类型文本。
  和传统电影相比,借助于高科技的CG电影彰显着无限的可能。如徐克拍摄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高六十六丈的通天浮屠、富丽堂皇的明堂、神秘阴森的洛阳鬼市,都是利用3D建模和蓝幕等特效技术制作完成。许诚毅拍摄的《捉妖记》甚至利用“CG+真人”的技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胡巴一角。“技术可能”为电影注入越来越多的新活力与新思路,为商业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外力支持。
  尽管如此,中国CG电影仍集中在仙侠、灾难、动作等有限的题材,囿于同质化的类型文本,跳不出既有圈层。美国学者考维尔蒂说,类型是一种“构造文化的传统体系”,提供的是“众所周知的形象与意义,维护的是价值的连续性”。[3]一方面,以仙侠、灾难、动作为代表的类型电影,为观众提供的本就是“预见而不能”的形象与意义,这一预设前提假定了技术需要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CG技术恰好迎合了这一需要。另一方面,当制片公司发现“观众对一个文本的成功度的评价,是根据他们基于媒介消费的经验产生的类型预期得到的”[4]的时候,当观众已经接受仙侠、灾难、动作此类影片中必不可少的CG特效后,出于对利润的追求,给予观众更多的奇观满足渐渐变成一种对“技术至上”拥护的偏执。这种偏执,使得技术不再是为叙事服务,变成叙事对技术的迁就。
  什幺样的叙事最能体现技术奇观的绚丽,这种思考方式使得中国CG电影陷入类型的囹圄。中国电影产业眼下貌似繁荣,实际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技术奇观的利益被发掘后,几乎所有的制片方都蜂拥而上。同质化的文本与重复出现的主题,让观众慢慢厌倦了CG特效在电影中只能是“暴力”代名词的做法。这种缺乏工业平衡计划的体系,让“技术可能”明珠蒙尘,也让类型文本固步自封,在叙事题材上出现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失落的人物:符号角色与人性期待。
  在电影中,“人”既是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绝不是仅仅来看演员,更重要的是看他或她能否创造出另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有血有肉”是电影角色的理想状态——展示的是人性的复杂。但这种对角色的希冀在中国CG电影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电影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符号,难以摆脱为技术奇观服务的预设框架,按照程式化妆造型、展示喜怒哀乐,稍显勉强的簇拥着情节的发展。这一框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造型设定,一是人物的性格塑造。
  从人物造型上看,角色的造型设计应该依附于整个作品的风格定位与剧情走向,为观众了解与认识人物提供良好的开端。然而,为了配合电影的奇观风格,“眼球经济”由画面伸展到剧中角色——他们或衣着华丽夸张、美艳不可方物,或造型奇特,让人过目难忘。此时,人物造型的艺术功能被弱化,观众难以从穿着打扮上看出人物的身份、个性和心境,也无法体味电影的背景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更不能由此区别人物的主次。所有的角色都被单调的特征为华丽。这种表面相似的华丽,将人物由视觉上符号化,掩盖着内在人性的匮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