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公共知识 >

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中国特色话语分析

日期:2018-07-16 10:35:41 浏览次数: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福州农商银行市场营销部,福建 福州 350003)
  摘 要: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从学科发展历史看自始至终充满了分歧。基于此,本文运用语言哲学关于语境和语意之间的辩证方法,分别考察在最易误解的中国特色历史、政治和教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涵义。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历史、政治和教育语境中的重叠共识就是化政治德性以育现代公民的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历史语境;政治语境;教育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9-0058-02
  Abstrac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history is full of differences from beginning to end. Based on this.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language philosop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meaning an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ave mea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 of the overlapping consensus is to change the moral character of modern citizens in th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context; political context; educational context
  一、历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含义:德性教化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1]这里讲的考察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就是本文所指的与历史背景相区别的历史语境。假如说历史背景是普遍的、一般的话,那幺要考察的历史语境就是独特的、特殊的。“历史语境”除了容纳“历史背景”所展现的一般性场景外,考察历史语境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发生的具体历史机缘、时间、地点、情景和发展过程之中,切入到产生某个具体教育家或某部作品或某种言论的历史机理里面去阐述其语境与语意之间辩证原理”的意思。换言之,历史背景是无法准确地阐明某一事物本质的,但考察比历史背景更具体、更高级、更特殊的历史语境却能深入事物语境和语意的根部阐明其本质性内涵。概言之,历史语境指的就是人们要真实理解某个具体事物就必须把它放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使用的具体语境阐明该语境中语词内涵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实践活动,从其历史起源和存在前提看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反映,既多少保留了以前社会存在的某些思想成果,更是特定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幺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历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涵义究竟指的是什幺呢?
  我们认为,在中国初始的历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德性教化活动。在夏朝和商朝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两种形式出现,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到了西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虽然德的教导放在第一位,但也不过是学习一些父子、上下、君臣之道和揖让、周旋、进退之节。春秋时期,管仲从治国的角度提出“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的教育主张,明确“礼、义、廉、耻”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把“仁”、“礼”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后来又衍生出了“义”、“智”“信”等内容。小到个人修养,大到国家社会,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法都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董仲舒在儒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的教化理念,他认为所谓的“人”是指人所具有的性情、血气和德行,它们皆由天出,“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2]既然人为天所出,那幺人性必然要符合天性。人性怎幺才能符合天性呢?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人只有接受德性教化方能成为类似于天的圣人”这样的观点,他把六艺当作是铸就圣人般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子曰:“六艺治于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又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中国特色话语分析),《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在孔子看来,只要治国的君子们学习六艺,修善了自己的道德(明明德),然后用自己的君子之德教化百姓,百姓们是乐于从化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一方面,他进一步将教化思想系统化,特别是提出的“性善论”假设回答了人为什幺可以实现教化,并且解答了在全社会推行教化的可行性问题。另一方面,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于教化思想的应用,较之孔子愈加规范和完善,从而在孔子礼乐教化实践基础上,为仁政的发展拓宽了新的视野。这种以善政、善教为核心的教化思想,为后世儒学继承者们对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