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辅导信息 >

“语言文字大论坛”第11期发言摘录

日期:2018-06-16 10:10:29 浏览次数:

  召集人:王人龙
  主讲人:冯 蒸 2007年12月16日
  
  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
  ——关于梅祖麟讲话引起的古音讨论介绍
  冯蒸
  
  汉语音韵学史通常分为传统音韵学研究和现代音韵学研究两个层面。现代音韵学研究史是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所着《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汉译本1940)的出版为其开端,时间大致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在现代音韵学研究史上,从1923—1935年,曾经发生过两次古音学大辩论。第一次大辩论是1923—1925年,讨论的内容是关于汪荣宝(1878—1933)提出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讨论;第二次大辩论是1930—1935年李方桂和高本汉关于上古音构拟的一场争论,以李先生发表的三篇上古音论文为结束。{1}这两次关于古音学的大辩论,得到了音韵学界的普遍认同。《中国语言学大辞典·语言学史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收有“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和“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两个词条就是明证。
  近几年,在汉语历史音韵学界发生了一场新的论争。事缘于2001年底,梅祖麟先生在香港一个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的演讲。演讲指出:王力不懂“同声必同部”之说,没有把谐声字材料和汉藏比较应用到古音构拟中,从而把王力归入“非主流”音韵学派。梅祖麟还指出主流的上古音研究体系应是李方桂、董同龢、潘悟云等几家。2002年4月,此文的电子文本被贴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论坛”网站的“汉语语言学”栏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反响。6月、7月和8月,郭锡良分别在南昌、乌鲁木齐、石家庄的三个学术会议上提交了同一篇文章,题为《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对梅文作了回应。9月,郭文刊登于《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梅祖麟随后回复郭文,并再次提出三个问题要求解答。郭锡良于是再次发表一篇名为《音韵问题答梅祖麟》的论文,见于《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此外,陈新雄在2003年3月第1期《语言研究》上发表《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一文,潘悟云、麦耘也在东方语言学网上等多次发表帖子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郑张尚芳于2003年10月、11月、12月分别发表三篇名为《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勘误》、《再斠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和《三斠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的帖子,系统论述了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的错误之处,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次辩论的关键是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及其在同源词研究中的作用及王力古音系统的评价问题。本次论争涉及多位学者,一直到2005年还在继续。我们把这次论争暂称为“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
  笔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目前已发表了近百篇音韵学论文和多部专书。1963—1976年私淑着名音韵学家陆志韦和王静如先生学习音韵学,师从王静如先生的时间尤长;1978—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得到着名学者李荣、邵荣芬、王显诸先生的教诲,与郑张尚芳同事;1984—198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很多课程是在北大听的,主要包括裘锡圭主讲的文字学、曹先擢主讲的《说文解字》研究、郭锡良主讲的《马氏文通》研究和唐作藩主讲的古音学等。与潘悟云合译美国包拟古(Nicholas C.Bodman)着《原始汉语与汉藏语》(中华书局,1995)一书。1982年曾经在北京大学听了一学期梅祖麟讲授的(原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 帆文摘:“语言文字大论坛”第11期发言摘录)“汉语历史语法”课程。可以说对论辩双方的学术观点都非常熟悉,并且对古音学研究的主要分歧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这里,笔者力求客观地归纳和介绍此次论辩的主要内容,尽量引用论辩双方在论证各自观点时的原文材料,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次系统的介绍,使读者对这次古音学辩论有个清楚的认识,并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论辩的分歧点作出理解和判断,给古音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助动力。
  
  壹 涉及主要人物简介
  
  梅祖麟
  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硕士,1962年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即在耶鲁大学任教。后长期在康奈尔大学任教,获聘为第一任康奈尔大学“胡适讲座教授”。当选为“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次年即任会长。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读博士时对汉语文法与语言,及中国语言
  与文学之关系产生极大兴趣。数十年来对于汉语语法史、汉语声韵学及汉语诗律学均有杰出贡献。
  重要研究成果及贡献:
  (1)在汉语历史语法方面
  汉语特点之一为有体貌词尾而无时态,认为从南北朝到中唐,“动+宾+完成动词”之句式早已形
  成,动词由“讫、必、已、竟”变成“了”为唐代所发生的词汇变化。
  汉语另一体貌词尾为“着”,“着”字在闽语用作介词,在吴语用作持续貌、完成貌词尾,在湘鄂方言用作完成貌词尾,在官话方言用作持续貌词尾,从文献使用及语言理论上皆可证明介词之用法为完
  成貌及持续貌之来源。
  研究现代选择问之来源,认为在5世纪即已成形。
  讨论文法与诗中的模棱、诗律和语法,推断文学作品之着作年代,并与高友工合作,将语言学方法
  及声韵学知识应用于文学批评,讨论杜甫诗《秋兴》之诗律,唐诗之语法、用字、比喻、隐喻及暗讽等。
  (2)在声韵学及汉藏语言学方面
  以古藏语资料证汉语上古音;并从各种文献探讨古声调中上声之来源,以及16世纪时连调变化情形,提出上声来源于紧喉塞音尾,四声别义中分时间层次,研究去声带-s问题,鱼虞支脂分异层次仍见于方言。其论文Tones and Prosody in Middle Chinese and the Origin of the Rising Tone发表于 HJAS,
  为古声调研究中经典之作。代表作为《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郭锡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9月22日出生,汉族,湖南湘阴人。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1953年调整到武汉大学,1954年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作汉语史研究生,师从王力。1958年毕业留校、1986年升任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77年至1993年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至今任系学术委员、副主任。60年代曾兼任高教部文科教材办公室中文组秘书,80年代曾兼任文改会正词法委员、电大古代汉语主讲教师、湖北大学兼职教授。90年代曾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训诂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社科院语言所青年语言学家奖评委、《古汉语研究》编委。
  主要着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汉语史论集》等十种。有论
  文《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
  《殷商时代音系初探》、《西周金文音系初探》、《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等六十多篇。
  语法史论文中多有创见。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先后参加或主编的三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行全国,影响很大。20世纪90年代先后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国社科院语言研究中心访问、讲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