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体检政审 >

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

日期:2018-07-19 10:42:27 浏览次数: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是在分析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和人类社会的存在背景构成这种文化动力观的叙事空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思想指向是人的解放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随着理论的延伸和扩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谱系,它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较为全面的检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有很多语言转换,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赋予创新性内容。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话语结构
  [中图分类号] DO -0 [文献(原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 帆文摘: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5) 03 - 0044 - 08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过程、作用机理和表达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其逻辑结构和话语选择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力量的认识不断深化,价值诉求却始终如一,他们用社会实践和历史生成相结合的分析范式表达了文化动力观的叙事策略,所设定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认识本质,更在于改造世界、提升主体。
  谱系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原初话语和叙事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它以社会实践论和历史生成论为叙事基础,以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设定话语前提,以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活动为叙事要点。
  (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动力的切人点,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在唯物辩证法设定的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只关注物质力量而忽视文化力量或者只关注文化力量而忘记物质力量,难免会形成机械的或颠倒的文化形式;如果只把文化力量看成想像的造物或观念的东西就会失去现实依托。可以说,当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归人哲学范畴时,就预示着他们关于文化力量的研究时空和研究视角的革命性变迁,历史活动中的文化叙事就被赋予了实践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中,文化力量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推导和观念演绎,而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客观存在。人既是文化载体又是社会主体,人的任何活动都受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的支配,人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衡量文化进步性的重要尺度。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建立在历史分析基础之上,他们不赞成“文化史观”中不切实际的呓语,也不迁就于旧唯物主义文化观的片面表达,前者是靠文化史家的联想并以纯粹的观念形式表现出来,是唯心史观的曲折反映;后者的“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2]以唯物史观探索文化力量的源泉,找出“力量背后的力量”或“动力后面的动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力量的基调。
  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策略基础。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都在其中体现出来,他们把文化放在工人阶级解放的大时代中来理解,放在关乎社会发展前途的高度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野中来理解。资本主义文化的力量以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为基础,资本和利润推动文化工业加速发展。但是,“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3]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与文化矛盾一起生产出社会悖论和文化悖论。在唯物辩证法的引领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因为事物的流动性而把认识世界的努力看成白费力气,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话语符号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二)生活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以冥思式的抚慰”作语言组装,也没有把生活世界看成脱离主体的孤立环境。在他们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赋予客观世界以“文化特征”的活动,是表达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活动,因此,生活世界就是充满文化创造的价值世界。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和社会主体,仅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文化现象,那幺文化力量就失去了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4],使无产阶级的文化创造表现出广泛的辩证因素,而当这种文化思想与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相遇时,文化力量就获得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就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言,不管是正常状态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还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都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生活的社会中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原初语境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他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产生影响的生活世界。
  与生活世界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社会的文化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虽然资本主义文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文化愈发展,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悖论愈明显,工具依赖中的文化疏离以及经济繁荣中的思想矛盾也愈明显。“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方言,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不同的习俗和道德原则,不同的宗教和政治。”[5]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精神异化以及自身异化相互交织,使生活世界的文化秩序发生颠覆性变化,无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历史挫折表现为精神生活水平的低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文化并不是有机地融合的,文化被分裂为阶级形式和民族形式,这种人为的区域分隔使文化力量在生活世界中发生很多变异。马克思恩格斯在叙述这一现象时,没有割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文化联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两个历史地产生和共存的阶级,并在共同的文化创造中进行比较分析的。
  (三)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向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