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日期:2018-07-14 10:38:00 浏览次数:

  摘 要:根据激励相关理论,从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存在业绩考核形式化,平均主义严重、职称评定不看业绩看资历、缺乏激励教师的环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改善高职教师激励的对策,如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改革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创造和谐的激励环境和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激励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按生均拨款,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各高职院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这些因素的提升关键要依靠人才才能实现,因此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激励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是非常有非常有意义的。
  一、激励相关理论
  最早提出需求激励理论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很好地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激励行为中高层次需要才有意义。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 ERG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y Adams)于1965年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二、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现状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各高职院校为提高老师的积极性,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但由于受传统惯性的影响、相关制度的不配套等,很多文件和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1.业绩考核形式化,平均主义严重
  大部分高职院校年底都要对老师进行业绩考核,可是很多考核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去贯彻执行,如对老师科研方面的考核、教学方面的考核、专业建设方面的考核等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只是填一些无用的表格,然后通过系部领导对教师打分、教师之间相互打分,这种打分的形式主观性太严重,有些工作非常认真,取得的成绩也非常多,可是由于在打分中分数偏低,导致考核等级较差,这严重挫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是缺乏对工作认真、表现突出的老师的肯定。
  2.职称评定不看业绩看资历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不仅影响着老师的收入,也影响老师的名望,可以说职称的高低不仅反应一个老师生理需求,也反应老师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中出现了论资排辈的现象,谁的资历老谁就可以优先评职称,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也考虑了教师的业绩因素,但把资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导致很多年轻的、勇于拼搏奋斗的老师很少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称。这些年轻老师在看不到发展的希望的环境中,往往也失去奋斗的动力,有部分年轻老师只有选择另谋出路,希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3.缺乏激励教师的环境
  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里,并没有把教学放到首要位置,学校领导缺乏对一线教师的关怀,教师在教学中也体会不到丝毫的成就感,因此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极度放松,教学质量也一度下滑;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教师对于老师实践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投入很少,大部分老师都没有机会接受企业的培训和学习,导致实践技能缺乏。在专业建设方面,非专业老师成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当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还不承担专业建设的工作,这严重挫败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在评先评优方面,更多的是看你的人脉关系,而不是你工作业绩。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某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年轻老师也只能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因为他们觉得做和不做都一样,甚至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求考核程序公开,每一个考核程序都要做到当场公布考核结果并及时进行公示;其次,考核标准要完善,要把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考评体系中要以专业为单位,考核专业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专业教科研成果、学生参赛获奖成果、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等,通过这些考评指标考核出各专业在一年中的总体状况,专业考核结束以后再对各专业内部的每个老师进行考核。
  2.改革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
  教师的职称直接影响教师的薪酬与声望,教师职称文件的制定直接影响老师努力的方向。在不违背教育厅文件精神的情况下,应该更多侧重于师德高尚、钻研教学、实践技能高的一线教师,减少甚至去除资历的条件,真正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3.创造和谐的激励环境
  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校内部老师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是这种竞争不能以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应该创造一个和谐的激励环境,让大家在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中共同发展,而不是因为自身的利益相互拆台。作为领导要经常关心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给他们创造更多有利发展的条件,如提供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等,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4.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
  由于某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导致在薪酬分配方面出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一些工作积极、做事认真负责的教师。因此,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激发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的关键。
  作者简介
  夏青松(1980.5-),男,硕士研究生,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农产品电子商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