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政策法规 >

微议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经验总结

日期:2018-07-12 02:18:41 浏览次数:

  摘要:志愿者行动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者行动组织安排,由志愿者个人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而高校大学生通过进行以从事志愿活动为主的社会实践可以在思想道德、心理补偿、社会技能、集体观念等方面对高校青年进行很大的提升。笔者根据多年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结合高校青年从事志愿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志愿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一、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引领方面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在精神内涵还是在参与形式上都以自愿为基础,充分尊重志愿者个人的意愿,引导和激发志愿者内在主观思想能动性,调动高校青年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激情,把握道德发展规律的不平衡性与阶段性,坚持“立德树人”的重点论第一性原则,以实践教育辅助德育思修教育,助力高校青年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心理补偿充盈方面的积极影响
  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心理建设的具体影响机制,目前的理论研究尚不能给出相对完备的解释,但是青年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源、社会融合和换位体验等心理状态都有促进作用。
  心理资源说阐释的主要是志愿行为对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源说认为,志愿服务享有较高的社会评价,个体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改变对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尊,并从中获取信心。这促使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更急充满希望与热情。同时,志愿服务带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可以抵御如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彼此相互作用的,社会的融合有利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社会孤立则会让人感到沮丧、抑郁。志愿活动中通过集体合作、建立临时关系等一系列集群作用,将大学生的社会融合度有效增强,使他们得到社会支持,从而获得一种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使其在志愿服务中活动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换位体验说是以志愿服务能够促进移情能力发展为基石进一步提出的一种研究假设。该机制认为,志愿行为通过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降低对自身境遇的关注,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志愿行为的过程强化了志愿者对自身拥有东西的满足感,降低对自己缺乏东西的不满和关注,他们对自身境遇进行评估的参照会降低。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技能提升方面的积极影响
  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要求青年参与者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活动。高校青年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专业相结合,例如医学类学生的医疗服务,计算机类学生的维修电脑、师范类学生的家教等等。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促进专业学习和服务社会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也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志愿服务的逐渐推进,需要我们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加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研究工作,切实分析高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活动积累经验,努力使之逐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样,使众多青年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集体观念架构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一,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充分发掘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渴望,能够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由于当代大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主体意识较强,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础。所以根据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让大学生当“主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目的。
  第二,青年志愿者活动

微议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经验总结

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缺陷,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大学生在校期问有良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也有良好的表现。
  五、结语
  在志愿服务中,以“帮扶者”的身份在奉献知识、精力的同时,也能够收获到认同、肯定和陪伴。探究更为具体的志愿服务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社会适应性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推进,“志愿者+”模式将会愈发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并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珊. 高校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及问题[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9(3):59-61.
  [2] 张晓红. 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5):85-88.
  [3] 钱嫦萍, 孙秀慧, 陈立俊. 角色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10(11):92-95.
  [4] 王海燕. 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 武汉工程大学, 2012.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