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面试题库 >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日期:2018-07-18 11:18:05 浏览次数: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701/xbns201701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701/xbns201701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701/xbns20170102-3-l.jpg
  摘要: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规模经营;项目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09-08
  收稿日期:20160403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02
  基金项目: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项目(201624);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DXBZKQN2016004)
  作者简介:许汉泽(1989-),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扶贫与基层治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我国扶贫标准,累计减少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93.3%贡献来自中国[1]。但是,进入扶贫攻坚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又面临很大挑战,为了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将使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完成此项任务,根据测算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2]。多年以来,我国在农村反贫困领域已经形成了由生存型反贫政策、支持型反贫政策和开发型反贫政策三方面构成的政策体系。发展到现在,反贫困已经从过去的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有的地方叫产业扶贫[3]。开发式扶贫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使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因此国家扶贫资金到了地方上要求将其中70%左右用于产业扶贫[4]。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而在这“五个一批”之中,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能够实现好精准扶贫的关键。
  对于产业扶贫,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白丽、赵邦宏认为产业化扶贫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促进贫困地区增产增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并指出要确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企业要通过组建园区加强对基地的控制,主动吸纳广大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5]。韩斌认为产业扶贫形成了贫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缓解了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危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应该统一规划、扩大规模,增大对群众收入的推动[6]。但是还有学者则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看法,孙兆霞通过对贵州产业扶贫的调查,发现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因为缺乏村庄社会性参与及村庄公平平台的承接与运作,往往会导致扶贫目标偏移、拉大贫富差距、加速村庄原子化溃败以及降低农民对政府的政治信任等后果[7]。马良灿则认为产业项目扶贫运作逻辑受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三个行为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与塑造,产业化扶贫政策运行脱离地方实践和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导致国家意志和贫困群体主体性需求难以实现[8]。肖唐镖通过对12个扶贫样本村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投向改善村民生产活动类的项目呈现正效应,而直接投向生活的产业发展类项目呈现负效应[9]。总的来看,以往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有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宏观理论讨论比较多,缺乏个案经验研究支持;第二,关于产业扶贫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没有尊重市场规律和地方实际,缺少就产业扶贫本身运行的机制与过程分析。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发展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但是为什幺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容易失败?产业扶贫的运行逻辑与机制到底是什幺?以及产业扶贫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遭遇什幺困境?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尝试通过产业扶贫案例来揭示产业扶贫背后的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并指出当下大力发展的依靠雇佣工人以及规模经营的产业扶贫模式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用发展产业的办法来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具有一定限度。
  一、研究案例与项目介绍
  李村(化名)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首都北京,所属的W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环首都贫困带”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水资源极度匮乏,“十年九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该地区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旱码头”,近几年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缺水问题更为严重,现在附近村庄机井已经打到了地下200多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农民生计方面,该村传统上是种植玉米、高粱、马铃薯等耐旱作物,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同时农户还进行鸡、鸭、牛、羊、猪等畜牧养殖,没有其他二、三产业的收入,只是近些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交通越来越便利,才开始有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李村现有人口1 500人,其中贫困户193户,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2人,贫困发生率为51.5 %。
  此次调研的产业扶贫项目全称是“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该项目最早始于2007年,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其目的在于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新路子,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李村所在的W县在2013年11月通过全省竞争获得该项目,主要支持当地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省级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引导和整合各方面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达到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特色产业连片开发的目的,使贫困村农民彻底脱贫并走向富裕。由此可见,此项目是将扶贫项目与经济发展项目捆绑在一起的综合性项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