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公共知识 >

如何挖掘说明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日期:2018-07-16 02:24:38 浏览次数:

  【摘要】说明文由于其特殊的科学说理的功能,故难读也难教,更难以教出语文味儿。本文结合新课改过程的一些探索,从教学设计、品读感悟、练习设计等方面来探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力求让说明文的课堂中也散发出语文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文味品读感悟
  
  说明文是一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说明文由于其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需要,“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事物本该怎样,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搀不进个人的感情、绘声绘色的描摹这一套。”(叶圣陶《文章例话》)
  说明文确实可能不如其他文体那幺好读、好教,因为它不是依靠优美的形象去感染读者,也不依靠细腻的情感去打动读者。然而,说明文却另有其独特的长处,如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又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的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的精确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的合理、周到,灵活多样。正如,着名科普作家石工所说的,好的说明文“立意新、材料精、文辞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读者在阅读说明文时,不仅能够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养料,同时还能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所有这一切,也都是其他文体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在我国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再一次强化了说明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继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各类说明文,这些说明文内容涉及了众多的科学文化领域。对这些说明文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幺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教学的板块大致可划分为“整体感知——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四大块。这样的教学固然能完成任务,但是久之则成了固定的模式,老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本来就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的课文,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具体而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既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普说明文的功能,也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失去了他应有的活力,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味道。怎样让说明文课堂教学同样充满生命的活力,散发出语文教学独有的味道呢?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做了如下的探讨:
  一、教学设计体现“语文味”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的上好语文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对话。
   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教师通过反复的研读教材,抓住了“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突破口。母爱是至真至纯的,人类不正是地球之子吗?由此出发,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与“地球母亲”的对话交流过程,从而赋予地球这一客观存在以情感、人格的因素。教学过程即成了学生“倾听、交流、应答”的过程:一、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观看图像感受地球母亲的心声,再辅之以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非语文资料(音乐、漫画)等课程资源拓展强化,对学生内心形成猛烈的冲击,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二、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情感交流中对话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喷薄出对母亲的爱。随着“对话”的深入,课堂教学势必会成为一种精神交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三、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母亲’”,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品读感悟彰显“语文味”
  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就是“读”,语文能力的根本也是读。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

如何挖掘说明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且诵读可以“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精心的读,自己获取情感体验、引发生动联想,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的同感,更重要的是在赏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熟练、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叙事性文章以及写景抒情性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认真的品读感悟,理解文中描摹的情状,感悟文章蕴含的意境。但是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怕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所以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教学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如,《鲸》一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方面的特点。根据有无牙齿,鲸分为齿鲸和须鲸,而它们的食物和吃食方式各不相同。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做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去品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互评,并交流读书感受——汇报读”等流程,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读懂了须鲸捕食轻松、食量很大,而齿鲸捕食凶猛、吃食迅速的特点。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有个学生颇为自豪的说:“你们瞧我们须鲸多安逸呀,只要张开大嘴,就有食物送上门,这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读齿鲸的学生不甘示弱,站起来不无得意的说:“我们齿鲸才看不上那些小鱼小虾呢!要吃就吃大鱼和海兽,而且在整个海洋里‘唯我独尊’!”更有孩子说:“我想给你们齿鲸提个意见,请你们不要再吃我们须鲸了,我们大家都是鲸家族的一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通过品读,学生读出了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赋予文本内容生命的活力,甚至读出了对生命的珍视,对宇宙生灵的自由平等的感悟!
  语文的魅力何在?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里。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情感洗涤,哪还有什幺魅力而言呢?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三、练习设计突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提出: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3、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课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说明文的练习设计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深化和巩固。
  同样是在《鲸》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你感兴趣的鲸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讨有关鲸的知识,开展鲸的故事交流会。交流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同学介绍了海洋之王母香鲸的南极之旅,有的同学就鲸与海豚展开了对比,还有的同学探讨了鲸的起源和进化。后来,教师还指导学生自办了一份关于鲸的知识的手抄报,同样是精彩纷呈。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实现了课内知识的深化与巩固,又激发了学生探讨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本是例子”,就要让教科书上的说明文成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的媒介,如在进行《赵洲桥》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桥,那一座座精美的、形态各异的桥梁,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可体会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领下,现代桥梁的美轮美奂;了解到桥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文化的承载体,二十四桥的诗歌、卢沟桥的枪声,风雨桥的传说,斜拉索桥的科技魅力,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说明文教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更灵活了,语文的教学形式更多样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改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能力增加了。教师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说明文这个似乎板着脸孔说话的文体上,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让说明文有情感了,也变得活泼了。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语文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