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维护朋友关系的作用分析

日期:2018-07-15 10:39:52 浏览次数:

  摘要: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获得他人理解与精神支持,渴望正确地认识自我、表达自我,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倾向与同龄人交朋友,产生了强烈的友情动机。通过对北京邮电大学289名本科生的调查可知,手机短信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工具。文章分析了手机短信的人际沟通特点和校园短信特点,结合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人际关系维护方式选择的现状,论述了手机短信对大学生交友起到的正效用和负效用。
  关键词:手机短信;大学生;人际沟通;正效用;负效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43-04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特点
  
  人际关系指社会成员在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表达、行为协调的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在心理上的亲疏关系,表现为情感的相亲或相斥。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是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易造成人际冲突与关系破裂,是产生焦虑感和孤独感的根源。人际关系形成经历零接触、相互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阶段,关系的建立和深化离不开对其悉心维护。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该群体身心发展,成为决定其学业与事业成败的关键。
  对北京邮电大学289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76.80%的学生对有目的的人际交往持否定态度,89.60%的学生日常交往对象主要为身边的同龄人,90.30%的学生交往围绕学习、找工作、娱乐、恋爱等内容展开,93.80%的学生主要借助网络了解他人动态。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情感丰富、独立性强,具有迫切的交往需求,更注重情感沟通与交流,功利性成分较少。众多的交往机会、相似的人生绎所、相同的举习环境促使大学生倾向选择同寝、同班、同院系、同乡的同辈人为交往对象。大学生交往内容丰富多彩,从围绕情感交流、寻求友谊、寻觅爱情,到衣食住行、学习考试等方面。大学生交往方式多种多样,从参加同学聚会、社交活动等传统形式,到逛虚拟社区、登论坛等新型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交往有电子邮件、网络电话、聊天室、论坛、虚拟社区等形式,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等特征,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截至2010年12月,4.57亿中国网民中30.60%是学生群体,网民中写博客、写微博、浏览社交网站、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登陆论坛比率依次为17%、11%、59%、58%、38%。网络拓展了交际手段,扩大了交际范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台。电脑、手机(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维护朋友关系的作用分析)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载体。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具有如下特点:
  
  (一)交往范围广、深度浅
  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打破了亲缘、业缘、地缘的限制,不再受时空、种族、文化背景差异的局限,交往范围得到极大拓宽。网络为大学生拓宽交际范围提供平台,虚拟、开放、交互、逼真的网络环境为交到更多知己创造条件,实现在最短时间与最大范围的成员交往。人际交往面不断扩大,归属感得到满足,但社会复杂性和较短的交际时间,人际交往深度趋于浅显,流于表面化,交往对象频繁变换。大学生人际关系不牢固,常处于起伏波动中,友谊无法经得起考验,双方关系仅处于认识层面,很难做到相互了解与信任。有73.40%的本科生表示。经常为些小事和他人闹得不愉快,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二)钟爱高效快捷的沟通方式
  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择学、择业、择偶等压力,做事情追求效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倾向选择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处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传统低效沟通方式逐渐被高效快捷方式取代,时效性成为大学生选择沟通方式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北京邮电大学289名本科生调查,手机短信以77.80%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首选工具,面对面交流占69.50%,手机通话占51.60%,QQ、MSN占34.90%,书信仅占1.70%。传统沟通方式受到依托网络沟通方式的冲击,双方沟通在瞬间即可实现。
  
  (三)人际信任度降低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交际心理的微妙变化促使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降低。网络虚拟性增加了判定言论真实性的难度,网络交往充满怀疑和不信任感,双方心存猜忌,刻意隐瞒真实想法,无法敞开心扉。大学生习惯以虚拟身份参加网络社交。会潜移默化到现实交往中,与人交往处处设防,缺乏真挚性和真诚性,对父母、社交对象、媒体等持不信任态度,极易引发人际信任危机。信任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降低为人际关系冲突和破裂埋下隐患,弱化人际交往能力。
  
  二、手机短信的人际沟通特点
  
  手机短信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新型沟通方式,融合了纸质媒介的书写、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无线通讯便捷移动即时和电子邮件的可保存可重发等特征,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具有普及率高、灵活性好、价格便宜等特点,成为人际交流、维系情感、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信息沟通手段的延伸和补充。手机短信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除传送文字符号外,还可传送照片、铃声、图片,向亲朋传递祝福与问候,既时尚新颖,又满足人际交往个性化需求。
  据中国工信和信息化部(MIIT)统计,2011年1月中国移动短信业务量691.2亿条。借助短信传递信息符号成为一种时尚,是沟通情感和娱乐身心的新兴生活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短信文化”,也称“拇指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是人际交往模式的革命。手机短信提高人际交往效率,打破时空限制,摆脱终端难以携带弊端,随时随地实现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沟通。手机短信具有如下人际沟通特点:
  
  (一)及时性与非即时性
  从人际传播的时效角度分析,手机媒介随身便捷。短信沟通实现用户与信息的实时同步,具有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传播效率。短信传播迅速便捷,可及时对信息回复。手机短信打破时空和电脑终端设备限制,拇指按动便可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接收与回复异步性,实现延时性的交流,信息反馈不及当面沟通快捷,但双方可自主控制信息传递节奏。短信沟通非即时性为沟通双方留足思考时间,可自主选择回复与否和回复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更加人性化,提供自由化沟通渠道。
  
  (二)私密性与便利性
  短信实现了点对点沟通形式,不需通过语音形式,在课堂、会议和公共场所等都可以默默地进行,不被他人注意,防止不当言论引起他人不悦和反感。短信可以传达言语无法表达和不情愿表达的内容,含蓄委婉,避免了面对面沟通时的尴尬和紧张。短信以手机媒介为载体,较小的屏幕,信息实现即发即删,内容不易被他人看到。短信为用户带来持久联系感受,回避传统媒介时延过长等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