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叙事中国”的展览思路

日期:2018-07-06 10:09:26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艺术邀请展”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展览的主题之一是“叙事中国”,将由三个展览单元构成。我们希望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在叙事方式上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作品表征的艺术与文化精神——既强调历史的积淀,也有源于现实的关照;既有传统的滋养,又不断追求创新。当然,谈叙事方式,必然会涉及中国当代艺术意义生成的内在逻辑。事实上,对当代艺术的讨论,角度也应是多元的,而且,同一件作品、同一个艺术事件、同一种艺术现象,因为叙事与阐释话语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去言说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特定的艺术史情景下,那些具有主导性的叙事方式,以及作品意义生效的内在逻辑。
  由于展览筹备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希望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当代绘画在创作与叙事方面形成的特点。第一个展览主题是“历史与视觉记忆”。在当代艺术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创作现象,体现为艺术家对历史的关注,对现实的敏感,对个人生存境遇的反思。同时,艺术家以个人化的语言与风格,转译、描述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的公共图像与文化符号,使其成为社会变迁的视觉表征。
  譬如,1980年代,在“反思文革”与解放思想的背景下,艺术家们更强调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创作手法上大多源于现实主义内部的分化与推进,比如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就图像的来源,既有“文革”时期的视觉符号,也有毛主席的形象。1990年代,在东欧与苏联解体的外部政治语境下,在1992年国内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中,这种创作倾向,更为强调的是“中国经验”与文化主体上的中国身份。代表性的艺术现象是“政治波普”与“文化波普”。与1980年代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区别,在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于图像的拼贴与挪用,同时,部分作品具有调侃、戏谑的意味。并且,艺术家作品中的图像涉及到多个领域,有传统的、有“新中国美术”时期的,也有“文革美术”的。2000年以来,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强调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捍卫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不过,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与历史、政治、文化相关的视觉符号,而是力图挖掘、言说,这些视觉图像背后隐含的权力话语,以及如何完成对个人、集体或某一个阶层的政治与文化心理的塑造。
  第二个展览主题是“景观与现代性”。以“景观”作为关键词,在于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现代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新的景观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塑造了人们的视觉经验。联系到19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图像化的时代,也即是说,在图像成为叙事的条件下,景观成为了现实。“现代性”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1978年以来,在追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它在政治、

“叙事中国”的展览思路

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均有体现。一旦“景观”与“现代性”相结合,在于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编码的、图像化的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自然与社会,尤其是外部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全新的视觉体验。
  第三个展览专题是“新语境”与“后传统”。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曾掀起一波“回归传统”的浪潮。“传统”重新引起艺术家的关注,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需要审视一个民族国家应具有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性问题。同时,对传统予以新的构建也与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契合。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传统,实质是在一个“新语境”之下的“后传统”。那幺,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断向传统学习,挖掘与发展传统中的精华,尤其是对既有的视觉资源进行当代性的转译。另一方面,需要反映当下的时代文化精神,让传统在新的叙事话语、审美体系、美术史的上下文中绽放和生成新的价值。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