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体检政审 >

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

日期:2018-06-15 20:01:34 浏览次数: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是否能够和谐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质量的关键,而且也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尤其是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等特点,使其在选择职业机会时,就业性质由生存型就业逐渐变为发展型就业。在此背景下,各方面专家、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已由单纯从数量角度破解“就业难”转向从质量角度如何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即提高就业质量上来。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现象值得我们探讨。现象一:对就业前景迷茫。临近毕业,一些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勉强先就业再择业;有的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干脆做“倚老族”,不就业。现象二:缺乏实践经验。部分人力资源主管也抱怨“毕业生只会说不会做”“缺乏工作经验”。现象三:职场“闪离”。因对找到的工作满意度不高,上班时间不长,甚至连应聘的岗位还不熟悉,就提出辞职,另谋新职,被形象地称为“闪离族”。上述现象呈现出来的问题除了社会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在目前职业非终身雇佣模式下及大学生可多元化发展的职业环境中,无论是“闪离”还是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干脆不就业,都是大学生对于现有就业机会不满意、职业认同程度的模糊。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身份概念模糊,实习经历缺乏是造成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定位不清晰及群体性就业难、个体发展不和谐等职业困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和谐稳定、不盲目跳槽的基础是大学生对就业机会本身的认可和较高的主观满意度,而这二者的共同前提是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认同的清晰程度。
  因此,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认同、工作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有着积极意义,不仅对于面临就业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和谐发展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高校、家庭针对在校生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制定职业生涯引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都有现实意义。
  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源于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个体在职业情景下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大学生在准职业情景下的自我概念,即我是谁?我想(不想)成为谁,是个体随同自身经历逐渐发展、清晰自己职业角色的状态。职业认同阶段性特征是稳定的,但长期来看既是动态的、发展的,又是一个连结个体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个体与职业情景两方面发生连结的不断建构的过程。
  个体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到个体自身、家庭、环境、实习实践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职业认同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把握工作机会、取得工作绩效和个体内心满意度、离职行为、自我效能等多方面。以往研究多以教师、护士、警察等特定职业特征的群体展开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较少。
  大学生求职结果,是毕业生采取一系列的求职行动后所产生的后果。本文将大学生对求职成功岗位的满意度及得到录取通知数量作为求职结果的考察指标,求职结果满意度用于测量大学生个体对求职结果的主体内心感受,即求职结果的质量;而录取通知数量则用于测量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量,即求职结果的数量。以往研究表明个体人力资本(包括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社会资本、自我效能感、自尊、求职行为等因素对求职结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选取11所重点高校毕业离校前已落实单位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选用乔志宏修订的职业认同量表。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43份,回收率92.6%。被试专业涉及文、理、工、经管,男生338人,女生305人,施测时间为2009年5月~6月,全部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后期分析处理。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与经历影响下,已基本形成初步的职业认同,并且对于职业认同的感知是积极的,较清晰的。但在性别、政治面貌、专业上无明显差异,说明大学生职业认同受人口变量影响较少。在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量上有显着差异,受地域因素影响明显。
  从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总体来看,大学生实习经历平均值不高,平均分仅为2.855,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有效实习经历欠缺,也就无法达到经验丰富。这与各方面得到的相关信息基本一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尚不完备,造成了大学生实习实践重量轻质等问题。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林泽炎,2006)。而且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国情、民情、社会知识尤其是职业场景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知之甚少,往往不能把社会理想、自身认知与对现实的看法统一起来。没有“职场学习”即实习经历,大学生常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自我价值,造成个体职业发展的不和谐。
  大学生实习经历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区、家庭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显着差异。其中,女生实习经历高于男生(2.8962>2.8185)。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相当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反映了女生从自身角度更加理性、主动,通过实习经历,提前准备、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规避工作找寻风险和性别歧视。
  大学生实习经历的专业特征显着,理科、工科专业与文科、经管专业差异显着,这与现实就业规律相符,客观上经管类、文科类专业学生专业适应性较广,实习岗位对专业性要求不高,实习机会较多,而理工类专业学生实习往往围绕专业寻找实习机会可选余地较小,因此实习机会较少。从大学生就业角度而言,文科、经管类学生专业性较理工类毕业生弱,就业难度大,因此,大学生个体对实习实践尤其是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应更看重。
  求职结果变量在政治面貌、生源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变量上均无显着差异,这也就说明了上述资本因素不是影响大学生求职结果的因素。录取通知个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1.234>0.941),符合大学生就业实情,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在可选人才数量增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会优先录用男生。因此,表现出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男生在性别上占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本研究在检验大学生求职结果满意度、录取通知数量、职业认同、实习经历4个变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0.01的显着水平,显示了较强的正相关。
  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可以显着预测求职结果。职业认同得分高的人是对职业决定有建设性信念的人,有清晰的认同感,不容易被有障碍的、不确定性因素干扰的环境所影响。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职业认同可以影响求职结果,职业认同与求职结果满意度、获得录取通知数量均显着正相关。
  实习经历也可以正向影响求职结果,与求职结果满意度和获得录取通知数量正相关,大学生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习中,就可以弥补在学校学习中自身一些知识、技能的不足,从而使自身就业能力和素质的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直接影响职业机会的选择及结果。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可以显着正向预测职业认同,可以说实习经历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
  职业认同部分中介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求职结果对实习经历的标准回归系数引入后明显下降,即职业认同对实习经历和求职结果的中介作用显着,职业认同可以整合大学生实习经历的收获、体验与反思,聚焦个体的求职行为,间接对求职结果产生影响,可以有助于个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求职结果满意度。
  总之,职业认同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所形成的工作动力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职业环境下的实习经历可以促进个体职业认同的形成,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正处于使个体职业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晰的职业认同会使个人有积极的自我感知,从而调动自身全部力量主(转载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动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有助于个体获得更理想的求职结果。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可以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认同、加强科学实习实践的引导为切入点。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