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考试心得 >

着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突破议论文写作瓶颈

日期:2018-06-16 10:06:25 浏览次数:

  一、审辨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思维,学会审辨式思维。
  让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说”为题作文,有的同学全盘肯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新的时代要赋予其新的含义;有的同学则全盘否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时了,新时代的人们应该摒弃这种行为准则。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表现了孔子仁道、恕道思想的名言影响深远,对此我们需要作一番审辨:从人的共性来讲,往往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形,因此,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存在合理性;而从人的个性来讲,人与人是不同的,具有差异性,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己之所欲,也未必是人之所欲。因此,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处境、立场、态度上来思考问题。从另一个维度看,古代的人们生活比较封闭、单调,人们所“欲”的趋同性更大;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人们所“欲”的趋同性就要小得多,更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因此,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新说”,诸如: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施于人……当然,“所欲”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需要考虑的。
  二、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否则,我们看问题就会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
  古人曰:“近墨者黑”这是说人会受环境的影响。然而,人对环境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就可能有近墨者而不黑,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立论就深入了一些。在此基础上,又有人说,“出淤泥而不染”固然可贵,若能够净化淤泥就更为可贵。因为不同流合污固然值得赞美,但仅仅如此,污秽、腐败不会因此就消失;而只有尽其所能净化污泥,消除

着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突破议论文写作瓶颈

腐臭,才能创造出一片洁净的天地,即“近墨者使墨赤”。这样立论,就又深入了一层。
  学生写以“防患于未然”为主旨的议论文,往往停留于“防患于未然”有何好处,即使有的同学能进一步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只是泛泛而论。若能对此深入思考,便大有文章可作。“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故事中,“焦头烂额”的救火者,固然是值得尊敬的,但“曲突徙薪”的建议者,具有先见之明,更是难能可贵。如果早些“曲突徙薪”,完全可以避免“焦头烂额”。“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有高明的预见,而且这预见还要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但是,怎样见得预见之高明呢?人们往往用已经发生的祸患来证明。许多时候,不是没有人提出高明的预见,而是预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提出高明的预见需要见识,而承认和重视高明的预见则需要智慧。
  三、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又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可能会引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原因与结果割裂开来看待。
  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市场调研,请路人为两款汽车打分(满分为10),打算根据调研结果来决定把哪款车作为公司未来的主推车型。在回收大量问卷后,调研人员发现:A款的平均分是7.5分,B款的平均分为5分。再仔细翻阅大家打分的具体情况发现:A款的得分主要集中在6、7、8这几个分数中;B款的得分中则有很多9分和10分,也有不少是1分和0分。公司高层研究决定,主推B款汽车。果然这款新车一上市就受到了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很快销售一空。
  “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通用汽车公司没有停留在路人对两款车型所给的平均分的表面上,而是分析数据的构成——B款的得分中有很多9分和10分,这说明有人疯狂地喜欢它,而这些狂热的喜欢者正是潜在客户。正是分析出结果背后的原因,通用汽车公司才决定主推B款汽车。
  四、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
  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表达自我认知,阐明自己的感受感悟,避免人云亦云,而力求能够有所发现,并对前人的见解有所突破、超越,写出新意,给人以启迪。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有人却主张“穷亦兼济天下”,这样立论,就很新颖。现在世界逐渐一体化,联系日益密切,难以“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固然可以全身养性,但是真正肩负社会使命而推动时代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更多的是心系苍生的“穷亦兼济天下”者。
  我们常常以好人自居,我们也常常夸赞好人,但是,李敖在《好人坏在哪里》一文中则说:“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这样的观点真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这篇文章条分缕析,从三个方面分析“好人”之“坏”:一是许多好人不敢与坏人斗争,致使坏人坏事“功德圆满”;二是人们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结果坏人猖獗,社会环境恶化,所以“独善”根本不可能,而且除了自欺,实际上也在助恶;三是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导致空有善念而无善行。文章精警深刻,发人深省。
  运用创新思维,文章自有新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