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时事申论 >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日期:2018-07-16 10:31:15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潜力无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发现美,欣赏美,而且在美的熏陶下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美育;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6-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028
  所谓美育,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文学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之一,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感知所形成的独特的体验,包括许多方面,或许会涉及不同的政治观念、经济体制、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更主要的是蕴含着作者的审美体验。也可以这幺说,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而中学阶段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身体及其心理状况有了较好的发展,对审美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培养学生创造美。
  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渗透,取决于读者的感受,而感受美学与文学欣赏是基本一致的。学生欣赏文学的前提是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感悟作品,接受作品,走进作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古典文学对诵读感受要求较高,要求在诵读中感悟作品,既要感悟作品优美的语言,还要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要感悟作品想象力和审美力的发展。鉴于此,就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教师点拨指导下反复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抓住作品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就有了一个基本感受——这首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表现老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诗的语言开始引导学生。教师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合”和“斜”,这两个词虽然只写绿树、青山,却能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学生在感受到这幅画面后,自然也就理解了诗中的村庄遥接青山而又近在咫尺,使人感到清淡幽静,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其乐融融。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意境,结合诗意,辅以联想,对诗中画面进行合理想象。如学习王维的《鸟鸣涧》,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座空旷的山谷里传来了几声鸟叫,可见山之空旷,山之幽静,自然诗的主题就彰显出来。
  二、(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研究)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指通过想象而产生思维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是一种超越定式思维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进行审美教育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由感知美的表象到理解美的实质。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学作品的意蕴构成有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多数学生感知作品只是理解了作品的表层意蕴,对深层意蕴还没有真正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作者情感的体现,是建立作者阅历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阅历和体验,就要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了解表层意蕴,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宽思维,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已经基本了解了诗歌的表层含义,但还需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经历,进而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作者仕途坎坷,屡屡被贬,但他并没有被现实所打倒,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满怀豪情壮志,指引人们看到那振翅飞翔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积极奋发。看到这样的鹤,即使悲观的人也会精神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也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不仅清晰地表达出诗歌的意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
  三、辨识美丑,提高学生审美辨别力
  文学作品充分表现了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 “真”表现出艺术的真实性;“善”表现出社会发展的主流;把“真”和“善”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但是,它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生活中会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丑陋的事物,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因此,文学必将会涉及美与丑的问题。正如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也说明了在生活中有美就会有丑。从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去肯定对社会有价值的美丽事物,而且还要鞭挞社会丑的现象。它通过对丑的描绘,引起读者的愤怒和厌恶,达到对美的肯定,对丑的否定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美,更不能忽视丑,要注重美与丑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美与丑的认识,增强对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
  四、深化认知,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的审美功能会导致审美主体的认识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受到作品艺术中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进一步接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体验、生活情趣等形成特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会得到提高。而审美能力,就是指在阅读和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略显不同,也是因为在阅读、写作中创新性能力的不同而决定的。如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有些学生看到了穷夫妇把孩子换来换去始终不愿一家人分开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和爱护;也有些学生看到的是文中穷夫妇精彩的语言;还有些学生看到了穷夫妇金子般的心。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阅读、写作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深化审美认知,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通过对审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增强审美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进.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2):109-110.
  [2] 马苏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8):89-90.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