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面试题库 >

民族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与过程性评价探论

日期:2018-07-18 11:02:31 浏览次数: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银川 750021)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人才模式上突出自身特色,同时也要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课程资源,以此缩短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来提升其内涵,这是彰显民族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层次的重要方面。以北方民族大学通识类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为例,探讨民族高校通识类选修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与意义。
  关键词:民族高校通识类选修课;过程性评价;《阅读与写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90-03
  通识教育理念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开始在欧美大学普遍开展。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并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事实上,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民族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与过程性评价探论)于当下博雅教育的理念。《中庸》就提倡做学问应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主张将知识的广博性、思考的独立性、思维的明辨性、践行的自觉性,作为学问的目的与学习的追求,最终做到兼收并蓄与博采众长,这也正是当下高等通识教育的目的。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将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全面性、综合性人才的重要依托,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做深刻思考与探索。
  一
  当前,民族高校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阵地。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共有13所民族高校,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其中前六所为民委直属民族高校。这十三所民族院校在地域上覆盖了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地区,兼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民族高等教育有着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就共性而言,民族高校与其他综合院校一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就特殊性而言,民族高等教育又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因此,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1]。也就是说,民族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为指导,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的塑造,从而实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职责。从此意义上讲,在民族高校开设人文类通识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事实上,大学通识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通识教育课程覆盖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研究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哲学与心理学领域、语言学文学领域、艺术领域等。这些学科领域涵盖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各个方面,符合培养具有完善人格与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但问题是,以上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包含着若干具体的课程方向与内容,究竟如何设置具有指向性与针对性的课程,则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而设定。对此,有学者指出:“对不同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学校,通识课程的要求和做法是不同的,各类学校完全可以以通识教育的一般原则为指导,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确定通识课程的分量、门类上有所侧重,在组织自己独特的通识课程体系、管理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2]综合性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重视自身的特色,对于民族高校而言,更应该突显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与培养特色。
  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方面受到一定局限,在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据笔者查阅,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有《西方文学名着导读鉴赏》《语言交际艺术》《文学鉴赏与写作》《宗教学》《哲学与生活》《中国审美文化》;西北民族大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有《中国民族关系》《蒙古族历史》《蒙古古代文学》;北方民族大学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北方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演讲与口才》《阅读与写作》。以上民族高校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基本符合人文通识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内容涵盖了哲学、美学、历史、艺术、文学等各个人文领域,同时也能够融入彰显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显现出民族高校的课程特点与培养特色。人文类的通识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底蕴深厚,需要学生有相对良好的知识基础与感悟能力,民族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而需要对人文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化设计,并重视将过程性评价方式切入到教学过程中。
  目前大部分民族高校的生源都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这样的生源特点主导着通识课的课程层次和课程内涵。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都来自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相对偏远,因此交通不够发达,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受教育程度不均衡,汉语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着本地区与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与精神心理,而这种特定的文化心理不仅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同时也会影响育人方式与教学理念。毕竟,教育与文化是呈隐性关系的,文化潜在地对教育起作用,尤其是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等更是潜在地、无所不在地制约着教育过程。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必须建构一套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方面必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也会因受教育水平而遇到学习困难。在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族高校的学生同样也面临着就业的竞争与压力。因此,综合素养与现实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恰恰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的。而整个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有序地进行,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事实上,任何教育都不是单方面、单方向的行为,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思想与情感上的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只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中,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面对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文类通识课程,民族高校教师应该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居于主体的这一生源特定,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意识与参与意识,努力唤醒和塑造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文追求,而过程性评价无疑是实现这一育人理念的必经途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