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考试心得 >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日期:2018-07-19 10:31:16 浏览次数: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决胜收官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郑重确立“精准扶贫”理念,并把它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提出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来抓。当前,扶贫开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存在精准扶贫识别困难、扶贫粗放等问题。为此,我们就要确立精准扶贫理念,千方百计寻求精准扶贫方案、模式,以实现精准扶贫的决战胜利。
  [关键词]精准扶贫;小康社会;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32 — 02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开发始于1986年,至今已整整30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还有7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就是一些非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发展滞后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扶贫事业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任务相当繁重。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确立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顾名思义,就是使扶贫工作更精确、更准确。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户、区域环境等情况科学有序地对扶贫对象实时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脱贫方式。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去湖南湘西进行扶贫攻坚调研时首先提出来精准扶贫的概念,第一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郑重强调“扶贫要精准,切忌喊口号”。次年1月,党中央规制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确立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创新,也为未来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做到五精准,即“对象、内容、目标、措施和考评”精准;四个到户,即“基础、产业、教育和金融等四个方面扶贫”到户;三个深度融合,即“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扶贫开发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扶贫攻坚与社会扶贫济困”等深度融合
  目前,精准扶贫理念逐步成型并且已经确立实施,其核心理念可简化为“真扶贫、扶真贫”,“探真贫、访最贫”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帮扶要真实地把贫困户情况摸清楚,要一家一户地筛选,切实做好调研走访,掌握准切信息资料。要完善贫困识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别机制,要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精力进行靶向扶持。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扶持范畴。借用军一句事术语来讲,就是“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实行精准扶贫,这传递出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的新思维和新思路,这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创新,这也是我国彻底消除贫困的最高战略措施。
  二、扶贫开发现状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有一项调查显示,贫困村多处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带,贫困人口也多集中在那里。贫困人口出现既有地域环境、村风村俗、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也有文化素质、吃苦精神等主观原因。,可以说,致贫因素是多方面的,调查表明为:因病、学、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分别占25%、12%、5%、20%、10%、25%左右,因懒惰和其它原因致贫的约为为3%。有35%的贫困户没有内生动力;近45%的贫困户有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走出困境的愿望;25%的贫困户有通过加入合作社改变面貌的想法;10%的贫困户想通过外出打工或其他形式改变家庭面貌。研究显示,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已经成为贫困户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人力已经是贫困户扩大化的主因。另外,在贫困户的扶贫需求方面,对生产救助(化肥、种子、农药)需求的占12%;子女学业需求占5%;疾病救助占25%;房屋改造需求占15%;低保救助为8%;技术需求为8%;贷款需求为15%;资金扶持为45%;劳动力转移需求为6%;结对帮扶占5%;等等。(上述数字含一些贫困户的多项需求)
  致贫原因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因素,如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造成的贫困结果,这是致贫的主观因素;也有许多客观原因,例如,自然环境恶劣、条件差、子女就学、因灾因病等致贫。扶贫攻坚方面,过去我们是粗放型的,不精准。对于“谁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如何高效扶贫”等认识不清,缺乏科学性和时效性。扶贫考核机制缺乏,评估机制不佳,导致“真正贫困的得不到帮扶,得到利益的是有权有势的人”,可谓“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长期以来,扶贫攻坚困难重重,扶贫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
  (一)短板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贫困群体基数依然巨大。现实情况是我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为22.1%;二是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所剩下的贫困积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者大都是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以及安全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贫困者生活环境恶劣等。近年来,由于减贫脱贫难度加大,我国减贫幅度也有下降态势。三是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尚需加大。一些地区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扶贫投入总量不足、渠道分散、效率不高,还有面向贫困者的普惠性金融服务机制还是不健全。
  (二)精准扶贫的识别问题。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估算难度。当前,整个社会,尤其在农村,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关系及社会经济成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给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尤其是一些隐性收入更是难以摸清,这就给精准识别贫困户带来了麻烦。二是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的难度。表现为,均等化思想严重;面对利益互不相让;能力差别较大;个性化需求难以保证等等。三是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例如,农村基层组织家族帮、派势力严重,难以实现公平公正贫困识别;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让群众口服心服。四是由于市场变化莫测,导致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困难重重。五是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表现为,贫困面大、困难程度深、返贫率高等明显特征。
  (三)粗放扶贫问题凸显。长期以来,扶贫过程中的低质量、低效率、低作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大多由基层村干部“推测估计”,错误率高。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屡见不鲜,腐败滋生。还有,一些县(市)区舍不得“脱贫摘帽”,为的是获得贫困县政策,大量浪费国家扶贫资源。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方法问题,实际上是执政理念问题,不可小觑。比如,在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方面的项目,受益多的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真正的贫困户收益很少。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屡见不鲜,腐败滋生。现实中,普遍存在“年年扶、年年贫”、“负债脱贫”、“刚脱贫又返贫”等现象。可以说,粗放型扶贫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改革和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扶贫政策,帮助更多人口脱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