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考试心得 >

从八角村婚姻庆典看乡土之礼

日期:2018-07-16 02:33:23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接近70%的农业人口标志着它已是个农业大国。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成为了发展趋势,乡村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却仍保持着独有的乡土色彩。本文描述了笔者到寿安镇八角村参加友人婚礼活动的所见所闻,在展现八角村的社区形态和文化特质同时,通过与市井文化的跨文化比较,试图达到对当地人所从事婚庆活动的理解和乡土文化特点的表现。
  【关键词】:八角村;婚姻;乡土文化
  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幺样的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幺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
  一、八角村的婚姻庆典
  应好友之邀,笔者于2013年1月底前往八角村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寿安镇八角村位于蒲江东大门,插旗山下的蒲江河畔,这里距离市区不算太远,从市区乘坐短途客车差不多50分钟就到了。整个八角村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在这个村庄里,人们往来耕作,生活隔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家户相傍而依,却又各自忙碌。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到了他家,也就是当日举行婚礼的地点。跟着新娘到了她的家,这和普通的农村人家没什幺区别,只不过因为今天是她的婚宴,门口放着婚纱公司提供的婚纱照,旁置一案,有个中年人登记着亲戚的到访人姓名和礼金数额。
  和城里的婚礼不同,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与麦克,没有古典柔美的音乐,没有滔滔不绝的“爱琴海”式煽情的主持人,没有温文尔雅的伴郎伴娘,也没有一场别出心裁的新郎新娘与来宾的互动。临近11点的时候,家里的亲戚让我们屋里坐,说门口马上要放炮了,接着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整个庭院只听到人们絮絮的聊天声和不时的谈笑声,对于不认识的人,他们会看着你,最多抱以点头微笑,而不会过多地和来的每一个人客套。新郎新娘则忙着迎接到来的人们,联系还在路上的朋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丝毫没有“特殊感”。唯一能把他们和我们客人区分开的,是他们戴在胸前的红花。
  让我没想到的是,新娘请我们进入洞房参观。洞房的门是一直敞开的,新娘和几个年轻的朋友们一齐进入。我本来不想进入,但出于“随大流”,我只站在门口的位置。洞房装饰得有板有眼,鲜艳的绸条,多彩的气球,清新的梳妆台。新娘让我不用太拘谨,进来随便坐。至此我才惊奇地发现居然有客人坐在床上!我问她客人能否坐在床上,她说当然可以。当然,我还是没坐在,而是拿个小凳子坐在靠近窗台的位置。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有些不可想象,洞房是很神圣的地方,它只属于新郎和新娘,外人是不可触及的,更别说坐在床上。这在城里人看来(至少于我来说),显然太过失“礼”。新娘递给我一册她与新郎的婚纱照写真,我仔细地翻着。
  快到吃饭的时候,家里的亲戚们忙着张罗桌椅,料理饭菜。然后主人把我们安排在开阔的院子里就餐。同在一个饭桌的人都是年轻人,我们都不认识,看得出来他们彼此也不都认识,只和自己认识的同学或者朋友寒暄,对于不认识的人则没有什幺交谈。到了开饭的时候,本以为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会出来说几句话,对在座的各位表示欢迎,然后来宾再开始吃饭。结果只听得“觥筹交错”声,我们才知道开始用餐了。吃饭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扫门前雪”,拿碗筷,盛米饭,都是在熟人之间进行的。我和同学的碗筷,还有装饮料的纸杯,也都是我去拿的,别指望不认识你的人会有意地为你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
  回顾整个婚姻庆典,可谓没有仪式,没有禁忌,甚至没有像样的组织形式和必要的礼数,难怪城里人会经常以为乡下人不懂规矩,缺少教养,在这一点上可见一斑。为什幺他们的婚庆方式与城里的人们相比是如此大相径庭?
  二、“熟悉的”社会
  若以城里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社区,你会觉得当地的人们不懂礼或者不讲礼。其实,八角村的人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我了解到主人家根本就没给本村的人发请柬,收到请柬的都是外地人。平日里只要谁家有酒宴,本村的人都可以前来喝酒吃饭,根本无需邀请,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另外,我还了解到那位在门口收钱与记账的中年人竟然不是主人家的亲戚。找一位“外人”来理财,这在城里实属罕见。而主人家并没觉得有何不妥,他说这些都是不必担心的,每逢哪一家人有酒宴都会找村里的一位邻居帮忙收(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从八角村婚姻庆典看乡土之礼)礼单,一般会找识字多一点的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八角村村民,新娘告诉我们村里的人她几乎都能认识!要知道这个村子有两千多人。这让城里人自叹不如,别说上千人,就算手机里存储的联系人久未联系,也可能想不起通讯录上的人是谁。城里人是如此缺乏交往,以至于住在城里几年之后居然会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对乡下人不识字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他们“不聪明”,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是不客观的。文盲不全是“愚”的表现,它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乡下环境并未要求他们一定要使用文字才能生活,在这片扎根的土地上,他们农耕劳作,从事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活动。若以农业生产为评价智力高低的标准,城里人又有多少人是有文化的人呢?以此看来,我们的确没有理由以文字为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聪明”。城里人不可想象乡下人为何如此不识字,正如乡下人难以想象城里人为何如此不认人。
  三、乡土之“礼”
  乡土社会的“礼”从何来?对于“礼”,与其说是契约性的礼节,不如说是熟习的规矩。这种规矩是在长期的生活与习得过程中所建立的。乡土之“礼”,不拘泥于礼节的形式,不局限于体态的端庄,不侧重于语言的技巧,而在于熟人之间的串门,在于邻里事物的帮衬,在于红白喜事所积攒的“人气”。当我事后问新娘为什幺洞房可以让他人随意进入时,她告诉我,在他们那里没有那幺多的忌讳,正所谓百事不忌,大吉大利。若讲什幺规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留,如果都要后人去遵守,还不知道会把我们束缚成什幺样。这幺说的意思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没有自己的规矩,只不过他们的规矩不是人为规定的契约,而是在乡土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习俗与观念。“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当朋友进入他们的洞房时,新郎新娘没觉得这是一种叨扰,而把它当成一种“人气”的体验,坐在床上,则有“暖炕头”的温馨。作为新娘的朋友,我们被当成街坊邻居中的一员,于是在主人眼里,我们成了熟人般的陌生人。在他们开来,客套是针对外人的,熟人之间无需过多的忌讳。城里的婚姻习俗往往认为洞房只属于新浪和新娘,外人不能进入,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不然会有一种私人生活受到外界打扰的感觉。另外这场婚姻庆典本可以在条件更好的城镇里进行,那样的话能邀请更多的人,也能收到来自更多的礼金。举办双方放弃了这个机会,而回到经济状况并不景气,条件水平并不占优,却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任何为了迎合对外关系而漠视忽略村邻交往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取的,这会被其他村人所不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