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考试心得 >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认同构建

日期:2018-07-15 02:25:57 浏览次数:

  【摘要】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讲话中,他语言平实、表述生动、风格亲和,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传播理念的转变以及对演讲修辞策略的重视。本文从伯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认同”的核心概念,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其如何结合中国语境,采用认同的修辞策略,构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
  【关键词】新修辞理论;认同策略;总书记讲话
  一、引言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6位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会见了参加十八大采访的中外记者,并发表讲话。
  这次讲话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新老更替后的首次亮相,也将阐释中国共产党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的执政理念与政策走向,意义重大,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突破了领导人讲话的传统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变,语言更加平实,表述更加生动,风格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这次讲话展现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传播方式和理念上的转变,他们已尝试使用一定的修辞策略,来更好地展现形象,传达理念,构建民众对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可以说,这次讲话的成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有效的修辞策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伯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为研究文本,分析其如何结合中国语境,采用认同的修辞策略,构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并为之后领导人进行有效的政治演讲提供借鉴。
  二、新修辞理论中的“认同”
  “认同”(identification)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的新修辞理论的核心概念。伯克认为,古典修辞学强调的“说服”太有意为之,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一切人类有意义的话语形式都具有修辞性,因而侧重分析语言与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伯克提出,人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属于”某个清楚或不清楚界定的实体,比如家庭、种族、国家等,并依据同情态度对这些组织产生认同,这种联系就可以用“认同”这一术语来说明。
  伯克的“认同”基于“本质(substance)”的概念,即“人们是透过诸如价值观、种族等本质来形成自我、认同自我”[1]。当人们共同具有某种本质时,就会产生认同感,认同的程度根据本质的相同程度有高有低。因此,伯克提出:“你要说服一个人,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相同的方法,使你的手势、语调、顺序、形象、态度、思想与他不无二致,你才能说服他。”[2]
  在具体的“认同”构建中,伯克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不同的修辞策略。内容的“认同”构建主要采用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无意识认同三种策略[3]:同情认同接近规劝,即强调共同的情感来与听众建立亲近关系;对立认同基于大家共同反对的东西形成联合,超越分裂,达成凝聚;无意识认同指演讲者通过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词语或手段,使听众无意识或在潜意识里认同演讲者。
  形式的“认同”构建是用巧妙的形式呈现内容,从而“在观众心中创造一种欲望,并且是对这种欲望的一种恰当的满足”[4],具体方式包括重复形式、三段论式推进、隐喻和移情等。
  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认同策略
  作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不仅要向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共产党未来5年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划,更要凝聚国内民心,使民众对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信任与认同,更加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责任”为主题,从民族、人民、共产党三个层面深入阐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目标与任务。阐释中,他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和语境,采用了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无意识认同以及其他语言修辞策略。
  1.同情认同:“民族”与“人民”的概念强调
  同情认同,即通过强调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共同情感或共同利益,构建听众与话语者的亲密关系。其中,寻找并突出能够激发听众内心共鸣的共同点是关键。对于国家或政党领导人,突出“民族”的属性,能从更深刻的层面使民众产生同属一体的感受,因为一个国家可以有对立阵营,但一个民族却是血脉相连的。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中华民族”就常被用来激发民众的集体认同感。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提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不仅在阐述“责任”时,首先从对“民族”的责任谈起,而且先后15次提到“民族”“中华民族”“各族人民”这3个词语,召唤并强化国内各族人民内心的“同质”属性,使他们基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感情产生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同情认同”。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国家的层面,强调“人民”概念,表达对人民的关注与重视。在此次讲话中,“人民”一词共被提及19次,贯穿讲话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人民的责任归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之一,在高度评价人民对国家发展、文化形成的作用的同时,用平实的话语描述了人民的期望,唤起民众的内心共鸣。其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生活得更好”一句,实实在在贴合国内民众的需求,让民众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他们所想所需的理解与关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将承担责任的表态,更在讲话结尾用誓言式的语句表达与人民同心协力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从而进一步赋予民众希望与承诺,使民众感受到自己的未来与共产党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密不可分,在情感上产生认同与期待。
  2.对立认同:反腐问题(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认同构建)的一致性
  对立认同是指原本对立的双方由于共同的对立面形成联合,从而超越分裂,谋求团结。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不存在鲜明对立的冲突或分裂的派别。但十八大召开前夕,多起共产党高层干部贪污腐败案件的曝光,引发了民众对部分党员腐化现象的不满,进而对共产党反腐工作及其成效产生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指出,国内认为腐败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城乡居民比例较高,且对今后5至10年我国反腐工作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抱有信心的城乡居民只有近60%[5]。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