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基础知识 >

精读一人,多维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

日期:2018-07-17 10:25:00 浏览次数:

  读与写是语文学习两大基本功。但很多同学反映他们也不是不读,书也没少读,但往(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精读一人,多维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往是读而无用。读时也读得津津有味,写时依旧是一片空白。我以为这应该与学生的读书习惯有关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比较懒惰的,基本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少读不思
  读书犹如存钱,平日多存,用时不乏反之则手足无措。因为所读甚少,所以不知史湘云是何许人也,李逵张飞分不清,误以为刘邦刘备是兄弟,至于屈原在乌江自刎,项羽偷汨罗江之事在学生作文中也曾见过,是在让人哭笑不得。读书可以少,但怕的是不思考。思考是对阅读内容的加工和吸收。没有思考,就难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没有思考,就难以体察人物的处境心境;没有思考就难于产生对事件的个性化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作文中言不由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是泛读不记
  为了让学生能多读些书,每周给学生提供一节阅读课。同学们也很安静投入的阅读。但是留心观察发现几乎没有同学准备纸笔。大多都是听闻可以读书了的欢呼雀跃,读时却重在消遣。于是有捧着故事会津津有味的,有拿着时尚杂志养眼的,有拿着言情小说替别人流泪的,有看悬疑惊悚找刺激的。而真正那些有品味的、有分量的书籍却仍然呆在无人理会的书店的角落里,更遑论做点笔记,然而“不动笔墨不懂书”已是公认的好的读书方法。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曾告诫他读书要守一个“少”字,不怕书看的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
  基于以上的原因,特提倡精读一人,期望在议论文用例方面有所突破。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衷情于一人,把有限的时间与力量集中起来
  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的传记反复读,细细读,熟记其人生中的典型事件,对于写作大于裨益。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灿若群星。他们或才华卓绝,冠与当代,古如欧阳修、苏轼、今如陈寅恪、钱钟书;或文治武功,开创盛世;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或足智多谋,忠心为主,诚如三国的孔明,汉时张良,唐时郭子仪、明刘伯温;他们或勇武有力。治兵有方如孙武、孙膑、岳飞、韩信、李广等等;他们或孜孜不倦,追寻理想,如孔孟是也,他们或着书立说,扬名千古,如太史公、班固、鲁迅之类,他们或醉心科学,刻苦钻研,如祖冲之、李时珍,钱学森等等。中国有如此之多,外国也是如此之多,外国也是如此,那些对科学世界发展进步有过重大作用的人都将是读书的可选之士。
  二、多维审视,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
  人的言行举止是他的名片。一生一世历无数事件,对事件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以苏轼为例:
  谈勤学:青年时代的苏轼将《汉书》手抄三遍。一部《汉书》约75万汉字,手抄一遍尚需耐力,更不用说三遍。非勤奋实难如此。后来,有人只要从《汉书》随意举出一字,他就可以由此字一直背下去,没有一字差错。后有官员问自己的属下与苏轼相比如何,属下说倒是没看出多少不同,就是苏学士下笔是从来不翻书查阅,这实则是勤学之果。
  谈教育:苏轼之父悔悟自己读书已晚,故严厉要求儿子们从小刻苦攻读,经常考问他们兄弟二人,所以直到苏轼六十多岁时,犹梦见小时候贪玩的事,担心父亲检查,”坦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苏轼之母在其十来岁时,给他读《汉书》,而且利用小小苏轼的疑问给予了恰当的引导。父亲的严格要求,正好起到督促的作用,而母亲的引导,则对儿子的品格进行指导。
  谈大胆创新:苏轼参加会试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举例皋陶要处罚尧却宽恕之典,欧阳修查阅众多史书无证,后来才明白是苏轼臆做。欧阳修宽容之至,以为苏子活用知识,懂得变通。
  此外要边读边记,做完笔记之后,仍然需对此人传反复读,以便更加熟悉;以提倡从多维的角度读,以使所读的人物能够更加深刻。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学生在精读完一人生平事迹后,已经可以“现学现卖”。有的同学称拿到题目之后最先想到的是那个仔细读过的人物,有的同学已能避开老生常谈,有的同学可以利用一人之事完成一篇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