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回顾与反思: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日期:2018-06-15 22:31:09 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始引发关注。近十余年,学者们将研究视野主要聚焦在对班级文化的内容、功能、特征的厘清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研究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在对当前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力求做到多方法、高质量,使班级文化建设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班级;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010-08
  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2001年之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此类研究开始走入学者们的视野,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研究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展开检索,其源于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章有389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

回顾与反思: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关键词展开检索,得到18954篇文献,其中,期刊7537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650篇、报纸928篇、会议文献497篇,但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章从2001年至今仅有152篇。通过对当前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及反思,以期促进本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一、班级文化研究的背景
  追溯班级文化研究的根源,最早关注该问题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Waller)。他在着作《教育社会学》中提出:“学校生活、师生关系对整个班级的影响。”[1]学者杰克逊(Jackson.P.)在其着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际上也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国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进展。探寻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历程,最早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班级文化”为核心进行探索,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之久。以2001年新课程改革为分水岭,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新课程改革前
  20世纪90年代,班级文化开始从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中逐渐分离出来,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而出现研究“班级文化”的高潮,并随之衍生出了很多理论思想和理论着作。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构成做了粗略的分析[2];俞国良先生在《学校文化新论》中指出在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3];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教授作为此阶段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系统阐释了班级文化研究的意义及性质,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分别从价值观层面、规范层面、环境层面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4]。这些理论的提出与建构,对充实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因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大多仍遵循传统班级文化的建构,缺乏创新性。
  (二)新课程改革后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又一次高潮。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建立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显得颇为重要。相较于以往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此阶段不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模式方面均有很大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两个指向,一是指向人,二是指向文化,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改变人,还要改变文化[5]。针对这种变化,传统班级文化俨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当下问题的衍出,无疑给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挑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愈要显示出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江光荣在《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 一书中从生态环境学出发对班级文化环境中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剖析[6]。伍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7]。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如钟启泉、郑金洲等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发展,为新课改之后我国各类院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指导思路,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可看出我国关于班级文化领域的研究是多方面的。经归纳,可得出近十年研究笔墨主要涉及到班级文化的内容、功能、特征、存在问题与相关对策等方面。
  (一)班级文化的内容研究
  顾明远先生在其编着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班级文化定义为:“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班风等为其主体标志,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以及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8]可以看出,班级文化涉及范围极大,囊括班级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多方位影响,对近十年文献进行分析,可将班级文化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文化物质、行为、精神等进行划分,有“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多要素说”。目前,学术界占据主流的说法集中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三要素说”(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和“四要素说”(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吴春燕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9]。黄志平等学者认为:“在班级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反映班级主体活动的规则;精神文化最具内在性,最能体现班级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10]潘丽珊、周勇、郝磊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即精神文化(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文化(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励惩罚制度等)、物质文化(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和班训、出版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班级行为文化(如班级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等)[11]。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