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时事申论 >

一份火葬倡议书的由来和特例

日期:2018-07-17 10:35:35 浏览次数:

  这份倡议书的主旨,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因此,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率先实行火葬”。
  “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1956年4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央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
  会间休息时,秘书把一份实行火葬的倡议书送到毛泽东手中。倡议书是用毛笔书写的正楷字。毛泽东微笑着展开,用他那很浓的湖南口音说:“书法不错嘛!”
  因为这份倡议书事先已经征求过意见,并且是自愿签名,所以毛泽东看完后也没让身旁的其他人看。他从沙发上站起来,用手指掐灭烟蒂,走到一张大写字台前,拿起一支三号狼毫,挥笔写下了三个大字“毛泽东”,顿了顿,又写上当天的日期:“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
  然后,他把毛笔一放,对围在身旁的人笑着说:“你们谁来呀?”
  彭德怀等人凑了过来,这时站在毛泽东右边的朱德顺手拿起了毛笔,在毛泽东的名字后面签了名。
  朱德签完,把毛笔递给了彭德怀。接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等151人相继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吕正操上将签完名字还打趣说:“这把人放进炉子里烧,会不会痛呀?”
  当时不在北京的或没参加会议的部分人,听到签名的消息后,也向中央和有关部门表示死后要实行火葬。陈云为此还专门给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前几年有一次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上自愿签名死后火葬,那一次我未出席会议,所以没有签字。我是赞成火葬的,特补此信,作为我的补签字。”
  按这份倡议书的主旨,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因此,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率先实行火葬”。
  倡议书的最后还写道,“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缘自任弼时后事处理
  毛泽东倡导实行火葬想法的形成,与1950年任弼时的逝世及后事处理有关。
  任弼时是中共五大书记之一,是共和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因此,党中央为任弼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
  随后,任弼时被葬在八宝山刚动工的东北半坡上,成为八宝山的第一墓。墓修得很大,有墓碑、墓盖,前面还有300平方米的“庭院”——以后的八宝山再也没有这幺“豪华”的墓地了。
  事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对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说,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大,对其进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们死后如果都这样葬,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而1954年在杭州时,毛泽东又看到西湖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坟墓,不无忧虑地说,人死了都土葬,死人与活人争地,长此以往,活人就没有地种了,那怎幺办?于是,他多次建议人去世后实行火葬。
  这就有了1956年的中央级火葬倡议。按2006年民政部召开的“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民政局部长李学举讲话中的说法,这一倡议“拉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帷幕,对我国的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该倡议发出两年后,北京八宝山、东郊两个火葬场相继建成投人使用,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火葬设施。
  “论资排辈”八宝山
  进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则是领导人享受的人生最后一项政治荣誉。
  八宝山最初规定,入葬的领导干部须是县团级以上。但后来随着墓地面积的日益紧张和人数增多,1992年4月,经中组部批准,干部标准提升为地方厅局级,部队师级。
  逝者进入八宝山也需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需本单位开具介绍信,并提供任命书复印件,由上级部门审批以后就可以将骨灰存放在这里。同时骨灰可安葬于墓地,但墓地需要花比骨灰堂更多的钱购买。
  总体布局来看,八宝山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墓区,二为骨灰堂。墓地或骨灰的安放格局遵循生前政治级别而定。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的一墓区内,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因此,一墓区是公墓中政治规格最高的地方。
  以一墓区的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两侧为政治局常委级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国家元首副职及最高法、最高检正职)人物和部队高级将领。据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介绍,一个并非有意为之的格局特点是,一墓区东侧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公墓则多为民主人士。
  二墓区和三墓区主要以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为主,安葬的是530多位逝世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其中也不乏科学、教育、文化界的着名人士,如林徽因、徐悲鸿、闻一多、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文化名人。
  骨灰堂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当属中一室,又称骨灰安放一室或瞻仰厅。据曾瞻仰过此厅的人描述,骨灰堂一室迎面正中的一座骨灰盒(101号)是朱德。紧挨着朱德的是彭德怀(102号)。而贺龙这位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的骨灰盒,据说曾恰好安放在81号位置上。
  一室还安放了董必武、陶铸、廖承志、李富春、许光达、陈赓、徐海东、林伯渠等已故领导人的骨灰。此外还安放着溥仪、李宗仁、张治中、傅作义等人的骨灰。
  骨灰堂内28个安放室的存放规格亦有不同,除中一室外,还有9间安放室存放副部级以上干部的骨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几间屋子,正部级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级放在两侧。
  由于骨灰堂的骨灰摆放完全按照生前级别,因此很多领导人和他们的妻子因级别关系不能合葬,例如陈毅的夫人张茜因级别不够就不能和陈毅共同进入中一室。
  八宝山工作人员曾表示(原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 帆文摘:一份火葬倡议书的由来和特例),他们直接对口的单位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涉及高级领导人的建墓、迁建或一些重要变动,都需要中央组织部的批复。
  土葬特例许世友
  有一个人未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名,也没葬人八宝山——他甚至没实行火葬。
  1956年那次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刚被增选为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上将,十分认真地向毛泽东表示,自己死后不愿意火葬。当时,毛泽东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一笑了之。
  待到1985年元旦刚过,此时已在病中的许世友交代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中央在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许世友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他经常在朦胧中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实际上,他的报告送到北京后,在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中传阅。但1949年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还没有谁要求土葬,谁也做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邓小平,请他拍板。
  邓小平了解许世友,他最后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6日,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传达邓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就在许世友逝世同一年,中国第一个殡葬管理法规《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出炉。而在此之前的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还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共产党员应简办丧事、带头实行火葬的报止》,要求从党内、从干部到群众,一层一层做出表率,以推动全国的殡葬改革。
  而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中,提出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