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小说《祝福》中的反讽手法

日期:2018-06-15 20:20:48 浏览次数:

  选入人教课标版必修3的鲁迅小说《祝福》,我们习惯把它当做一篇传统小说来教学,然而,用反讽文学理论重新观照这篇小说,却有一些新的意味。反讽一词源于古希腊,到了二十世纪初,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派的崛起,才使反讽作为文学理论逐渐发扬光大。反讽(irony),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语言运用的表达方式,所说或所写事物的原本意义正好与字面意义相反,是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其最大的特征是言非所指。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他曾经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并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创作中也不断地学习运用外国文学的理论与技法,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从反讽的文学理论视角来看,其小说《祝福》中就运用到了如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等反讽手法。
  言语反讽是反讽手法的最常见形式。言语是带有社会普遍性的语言具体运用形式。言语反讽理论认为,言语表层意义与言语的真实意图是不一致的,其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就属于这一形式。当读者理解了其言外之意时,就可以体会到反讽性的语言更为深层的意义。言语反讽中最常见、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语”。反语也就是说反话,而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小说《祝福》开头描写鲁四老爷的那一段有些句子就颇有深意。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映得比较光明,极为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

小说《祝福》中的反讽手法

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首先,从整篇小说来看,鲁四老爷屋内墙壁上那个醒目的朱拓的大“寿”字,给人一种积极心态与期望,但其真实的意图却与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及结局有巨大的反差,在鲜明的对比中,反讽色彩强烈,从而体现了像祥林嫂这样的下层妇女生存的尴尬。祥林嫂的两个丈夫都未能寿终,儿子阿毛也被狼吃了,至于她自己,死时也“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其次,从四叔书房的陈设可以看出,四叔是一个有孔孟之道、理学思想的“传统”知识分子,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修养,但当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时,他却骂祥林嫂是个“谬种”,既不合传统礼法,也违背了他的人生信条。祥林嫂生前不能被同情,死后得不到原谅,所以鲁四老爷既不通达事理,也不心气和平,其思想上的保守与反动,人格中的虚伪,情感上的冷漠在言语反讽中得以充分体现。
  小说中还有个人物柳妈,这个小人物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直接推手,对其言行描写也有极强的反讽意义。作者写道:“然而柳妈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但就是这个“善女人”,她对祥林嫂说:“你和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就是这个在祝福活动中不愿意杀鸡宰鹅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毫无慈悲之心,她的话无疑加重了祥林嫂的内心恐惧与心理负担,打击了祥林嫂本来就很脆弱的精神世界,使祥林嫂对死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与构建在瞬间轰然倒塌,何其残忍!祥林嫂本来活着时就非常不幸,现在又对死后怀着深深的恐惧,她陷入了生没有希望、死不能释然的双重恐惧与无望的境地。
  单从语词方面来考察,“祥林嫂”这个名字也充满着反讽的意义。祥林嫂这个充满祥瑞的名字,并未给她本人带来什幺好运,但人们都叫她“祥林嫂”。这个名字好像是一种无奈的解嘲,也像是对不公平的社会与生活的揭露。祥林嫂的人生灾难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她把人生所有的不幸都遭遇了,而且这些不幸在不断地考验着这个弱女子的耐力,直到她再也无法坚持。
  从小说中有关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文中用了好多正面的词语来表达了反面的意思,使这些正面的词语有了讽刺、挖苦、嘲弄、批判、否定等多重意义。这些词语经过读者的反复阅读与品味,就可以破解隐藏在其中的真实意图,并且使这些意义深入人的内心,慢慢发酵,这无疑增添了小说语言的意蕴!
  小说虽然跟戏剧有区别,但小说的有些情节也很有“戏剧性”,所以这类反讽手法也就叫作“戏剧反讽”。戏剧反讽最初就是来源于戏剧。“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剧中人物之间的张力。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来来由,但台上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郑弢《论反讽的几种形式》)如《祝福》中当祥林嫂听柳妈说,她死后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她,阎罗大王要把她锯开分给他们,要她去捐条门槛,当做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早饭之后,祥林嫂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这些情节及其安排是充满戏剧性的。站在读者的视角来看祥林嫂捐门槛这件事,谁都知道祥林嫂的努力是徒劳的,她是得不到原谅的,她的处境是无法改变的,她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祥林嫂自己不知道罢了。但她还不惜花费将近一年的工钱,满怀信心,去捐门槛,而且捐了门槛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从这些戏剧性变化可以看出捐门槛这件事对祥林嫂的重要意义。在她眼里这种意义越重要,读者感觉到的悲剧气氛就越浓烈,悲凉感也就越强,这就是小说中“戏剧反讽”的作用,也就是“当事件发生时,行为者不了解真相,没有悲剧意识;但了解真相的观众(读者)却能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效应”。所以戏剧反讽能引起读者对悲剧者命运的忧虑,也能促使读者对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也使小说有了更深的蕴藉感。
  从整体性的效果来看,小说题目“祝福”也包含反讽意味,所以我们把这种带有整体性,指向小说立意与叙事结构的反讽就叫做“情景反讽”。小说中多次写到祝福的场面,但在“祝福”之前,祥林嫂只有用苦力干活的命,在“祝福”时,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女性都没有参与的权利,她们只是祝福的旁观者。而且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祥林嫂死于人们的祝福之时,且祥林嫂的死并未影响到祝福的活动及其热闹的氛围。祥林嫂的死与浓重的祝福活动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祝福活动与祥林嫂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关系,所谓的“祝福”也不是给她这样的人祈福。而祝福本身是有具有严重的封建、保守思想的鲁四老爷主持的,具有浓重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气息。通过“祝福”,反映了封建意识的强大以及鲁镇人们在被封建意识禁锢下的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这样就使得小说的批判主旨得以彰显。
  从小说的整体来看,其主题的揭示,是隐含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的,而叙述者并未传达出自己明确的意义,没有口号式的呼喊,但这些故事本身却有相对清晰的意义,这种反讽似乎是无意识的,但作者的意图却也能被读者发现。此外,作品的叙述没有歇斯底里的诅咒和批判,而是以冷静平和的态度叙述了残酷、荒唐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冷静、平和的叙述语调中感受到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体会到封建意识的普遍性、深入性和残暴性,这也是这种反讽语调的基本作用,而语调反讽也是情景反讽的基本表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