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体检政审 >

读(观)后感的写作与话题类作文

日期:2018-07-16 10:45:58 浏览次数:

  人们往往把读(观)后感中的“感”字理解为“感想”;所谓读(观)后感,也就是阐发阅读或者观看某一作品的感想和体会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我把这种读(观)后感称为“感想类”读(观)后感。
  “感想类”读(观)后感的写作原则是“以读为基础,以感为主体”。也就是说要在整体把握原作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或者抓住原作一二“亮点”(即感受最深之处)的基础上,充分展开类比联想,阐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以原作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为基础,要切记“以感为主体”,避免写成作品介绍或者“感”与“读”主次颠倒。如果是以原作的“亮点”为基础,对“亮点”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尤其是有关的故事情

读(观)后感的写作与话题类作文

节);而对与“亮点”和阐发感想无关的原文,则不要滥引或过多转述,以免喧宾夺主。
  前者如《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见《文学的成长》第107页),文章以电影《豆蔻年华》中的一个悲剧性画面引出故事梗概:
  ……只要一闭上眼睛,我的脑海中就不断浮现影片中那个因高考落榜而神经错乱的女学习委员的形象:她身穿白色连衣裙,手里拿着一把红雨伞,双目失神,口中喃喃呓语,天天到校门口等待永远也等不到的《入学通知书》。……
  影片中的主人公,那些有着豆蔻般年华的男女中学生们,谁不曾天真无瑕,谁不曾潇洒自在?是可怕的竞争,扭曲了他们的灵魂;是可怕的竞争,把他们推进自私的深渊。……
  接着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展开类比联想。
  最后以“影片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终于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青春面目,一个个变得无拘无束,潇洒奔放”,对照现实,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理解,才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竞争必须建立在道德和友爱的基础之上”这一主题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美好愿望。
  后者如陈小红同学的《珍惜青春,刻苦攻关——〈说苑〉一则读后》(见《作文指导》,新蕾出版社1980年版)。原作全文如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显然,原作的主旨是勉励老年人努力学习。但作者却巧妙地避开这个对青少年来说并不敏感的话题,而紧紧抓住原文中的一个“亮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从“毛主席曾经把我们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联想,到“许多革命家、科学家都是‘少而好学’,在青年时期就显示出自己的才华”的一系列正向类比,再到“‘四人帮’抢走了多少人的宝贵青春”的反向类比,把“在青春时期爱好学习,奋发努力,就像初升的太阳那样最为明亮,最有朝气”的道理阐发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
  写好读(观)后感的关键在于联想。上面阐述的“感想类”读(观)后感由于受原作的约束较多,联想的时空和自由度较为有限。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把读(观)后感中的“感”字理解为“感触”,那就别有一番天地了。我把这种读(观)后感称为“感触类”读(观)后感。
  “感触类”读(观)后感也要求整体把握原作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或者抓住原作一二“亮点”,但这里的“整体把握”和“一二亮点”不直接作为“感”的基础,而仅仅只是“感”的触发点。一旦“踩上”触发点,即可甩开原作,借题发挥,导入自己的话题,“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地展开更为自由开阔的联想。
  前者如《一幅漫画的启示》(见《文学的成长》第71页)。文章先对一幅漫画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揭示其主旨:
  一个农民坐在一辆崭新的拖拉机上,右手高高地扬起牛鞭,左手作扶犁状,正满怀信心地准备驶向“现代化”。
  拖拉机也许可以算是向现代化进军的先进生产工具,而坐在拖拉机上的人却仍然沉湎于农耕时代,没有半点向现代化进军的基本素质。
  接着以这一主旨为触发点,甩开原作,引发自己的话题:
  每当社会发生某种变革之际,总有一些人一方面以新生事物的代表自居,一方面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仍然冥顽不化地坚守旧意识形态。
  然后从“把自称是孙中山先生忠实信徒的‘领袖’当作位极九鼎之尊的贵族”,一手导演“向领袖献九鼎”闹剧的“曾经留学德国,饱受西方民主教育,而后任教北大,经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潮人物’朱家骅”,到21世纪“在风水先生的‘正确指引’下,不惜耗费300万元巨资移走‘挡住市府风水’的刚刚落成的大厦”的“河南某市新任市长”和“公然在客厅供奉玉身菩萨,祈求神灵保佑其渡过劫难”,最终“难过‘反贪’关而锒铛入狱”的“某市公安局长”,由历史而现实,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地展开正向类比联想。
  再接着矛头直指“朱家骅式的父母官”,以漫画笔调勾勒出一幅群丑图:
  但见形形色色、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朱家骅们,一个个骑着“劳斯莱斯”“玛莎拉蒂”“宝马Xacitivity”……高扬19世纪、18世纪乃至公元前的牛鞭,踌躇满志地招摇于21世纪的高速公路,让人浑身直冒鸡皮疙瘩!
  最后笔锋一转,陡见亮色,并发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断喝,全文戛然而止。
  后者如《多给我们几口滚烫的油锅!》(见《文学的成长》第69页)。作者在简述袁枚《黄生借书说》一文的主题后直奔“亮点”,并以之为基础,展开类比联想:
  文中对书富“七略四库”的天子以及藏书“汗牛充栋”的富贵之家发出了“读书者有几”的慨叹,然而,最后连随园主人自己也难免跌入这一怪圈:“幼好书,家贫难致”时,读书之心甚切,“有所览辄省记”;及至功成名就,“俸去书来”,藏书“落落大满”之时,却让蠹虫和蛛丝“时蒙卷轴”。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不也比比皆是吗?都说我们的父辈生不逢时,可文化的沙漠上居然长出像舒婷、北岛、贾平凹、张抗抗等众多的参天大树;而那些应中华文化全面复兴之运冒出的“舒婷”“贾平凹”们,比起原装正版的,却总还差那幺一截。
  接着又轻轻荡开原作,切入自己的话题:
  然而又仔细一想,也并非“地瘦”才能“栽松柏”,“家贫”才能“子读书”。问题的症结不在优越的环境本身,而在于因环境的改善而滋生蔓延的惰性。……
  再接着围绕“问题的症结”,从发达国家日本的“赤体教育”、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对子女零花钱的“抠门”、英国女王的孙子威廉10岁就开始的平民生活,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少家长对孩子超前超高消费的纵容,展开对比联想。
  最后又以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青蛙实验”进一步作比喻论证,顺势发出呼吁:“把我们当作青蛙,多给我们准备几口滚烫的油锅吧!”从而把全文写得层层跌宕,扣人心弦。
  必须指出,掌握读(观)后感尤其“感触类”读(观)后感写作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以议论性文体的写作游刃有余地应对时下颇为流行的给材料话题类考场作文以稳操胜券。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