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知识阅读 > 实用文档 >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日期:2018-08-11 05:21:39 浏览次数: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学习的时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三单元 导学案

  11《春》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导学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导学难点】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 酿(yùn)(niàng )宛转( zhuǎn )黄晕(yùn ) 应和( yìng )( hè )

  蓑衣( suō )抖擞( dǒu )( sǒu )笼罩(lǒng )朗润( rùn ) 烘托( hōng )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 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明确:五幅图画,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

  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           。”来概括你读了《春》后的感受。

  明确:

  示例:

  1.词语: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吹面不寒杨柳风”:见注释⑤,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点,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臭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先写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密、细、柔;再写了雨中的景色,让人感觉温馨。要读出喜爱之情。

  我推荐: 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学生发言)

  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首轻快明丽的乐曲。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

  六、作业:

  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想对《春》这篇文章进行创意阅读,有没有兴趣?

  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

  (提示:请同学们看到“思考与练习三”“春”的描写可分为三部分。我们一起来给这三部分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明确:东风送春——表达人们急切的盼春之情。突出一个字“盼”厅主旋律:欢快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明确:春绿江南——展示春回大地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的蓬勃生机。突出一个“绿”字为何要用“绿”字——展示新,力,美。  主旋律由舒缓,甜美到激越。

  (提示:我们可以按总写、写景,写人把(2—7)分成三个层次。同学们讨论思考,取好名字。

  明确:(2—2)春回大地——抓住山、水、阳光等来展示春光灿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人们欢欣 突出一个“回”字——张开了眼,朗润、涨、红 (主旋律:舒缓欢乐)

  (3——6)春色醉人——展示春天的明丽和无限生机。(提示:按所描绘的四幅图画分四小层次)学生讨论

  明确: 春草篇:春草报春——清新柔软, 精神愉悦

  春花篇:春花争春——热热闹闹 果香满园

  春风篇:春风唱春——轻柔和煦 心情舒畅

  春雨篇:春雨润春——润物无声 和谐静谧

  主旋律:(欢快,甜美)

  明确:(7—7)春到人爽——展示人们在美丽的春天里充满活力,奋力向上。突出一个“爽”字(主旋律:激越)

  C.再读(8——9)同学诵读,构建画面,取好题目

  明确:春意催人——展示春天的新、美、力,以及春天带来遐想,并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突出上个“催”字——一年之计在于春 领着我们“上前” 主旋律:刚健

  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

  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赏析:作者充分运用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描绘郊野上春天的气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郊野初春的喜爱与欢喜。

  ①请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

  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比喻原句:

  赏析:

  拟人原句:

  赏析:

  排比:

  赏析:

  四、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1.介绍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2.同学谈。

  3.教师总结:《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外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五、总结全文: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在绘春中,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来展示春的新,美,力,构思巧妙。

  六、 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被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请你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②

  3.“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

  答案:1.这些词语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写出了落叶由少到多的阶段特征。

  2. 示例:(1)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 (2)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3. 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琼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

  4. 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

  【教学反思】

  11《春》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

  【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 酿( )( )宛转( )黄晕( ) 应和( )( )

  蓑衣( )抖擞( )( )笼罩( )朗润( ) 烘托( )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朗润:

  酝酿:

  宛转:

  欣欣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 检查预习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

  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           。”来概括你读了《春》后的感受。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我推荐:

  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学生发言)

  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

  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

  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C.再读(8——9)同学诵读,构建画面,取好题目

  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

  ①请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

  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比喻原句:

  赏析:

  拟人原句:

  赏析:

  排比:

  赏析:

  四、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1.介绍写作背景:

  2.同学谈。

  3.教师总结: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被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请你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②

  3.“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

  【学习反思】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3.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介绍作者: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讨论明确:

  (1)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六、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七、课外作业: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投影显示):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 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句对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济南的山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举例说明。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要求理解。

  (1)“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人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你怎样理解句中“香甜的烦恼”的含义?

  答案: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一句话统领全文,写出了济南的秋天的美好,像春天一般。

  2.老城,大城楼,古石路,石城墙,一道清溪,秀丽的山。

  3.颜色:,山腰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灰中透黄。山脚是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是藕荷色儿。。山顶的颜色不同,。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阳光清凉,温暖,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

  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

  4.写出了山腰的颜色变化快,种类多。

  5.(1)济南的秋水清澈,无瑕。

  (2)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五、课外作业:

  修改课外练笔《家乡的冬天》,学习通过比喻、拟人写景的手法,通过几幅图景展示家乡冬天的特点。

  【教学反思】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

  【预习】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 ) 镶( ) 水藻( )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3.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多媒体显示:

  三、解题

  四、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六、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七、课外作业: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投影显示):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四、拓展阅读:

  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 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句对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济南的山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举例说明。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要求理解。

  (1)“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人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你怎样理解句中“香甜的烦恼”的含义?

  五、课外作业

  修改课外练笔《家乡的冬天》,学习通过比喻、拟人写景的手法,通过几幅图景展示家乡冬天的特点。

  【学后反思】

  13《夏 感》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导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句子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 zhù ) 澹澹( dàn ) 芊芊( qiān qiān )

  磅礴(páng )(bó) 黛色(dài ) 匍匐(pú )(fú)

  3. 解释下列词语。

  贮满:储存、积存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 爬行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的感触,我们爱春的生机勃勃,爱秋的硕果飘香,爱冬的银装素裹, 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然后全班齐读。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讨论明确: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五、研读赏析: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讨论归纳: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拓展延伸:

  1.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明确: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请你模仿文中下列句子,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课外阅读下面文章:

  海滨仲夏夜(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有改动)

  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13《夏感》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句子

  【课时】1课时

  【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把作者的简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

  3. 解释词语:

  芊芊:

  主宰:

  迸发:

  承前启后: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5.把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然后全班齐读。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五、研读赏析: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句:

  拟人句:

  六、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请写出有关夏天的古诗,不少于两首诗。

  七、当堂训练: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模仿文中上述句子,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八、教师小结:

  九、课外阅读下面文章。

  海滨仲夏夜 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有改动)

  【学后反思】

  14《秋天》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ò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14《秋》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预习】

  1.搜集作者相关材料,准备交流。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 )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寥阔(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1. 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2.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学习反思】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导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导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朗读这四首诗。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二、学习《观沧海》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6.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次北固山下》。

  2.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3.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4.小结: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5.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3.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结: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5.背诵。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朗读。

  2.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3.赏析。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4.小结:小令由昏鸦的归栖,引出古道上慢步行进的瘦马,最后才点出这一切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总共二十八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5.背诵。

  四、课外作业: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教学反思】

  15.《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用)

  【导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

  【导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导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竦峙( )( )萧瑟( )

  2.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

  3.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观沧海》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3.赏析

  4.小结:

  5.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 。

  2.作家作品简介。

  3.赏析。

  4.小结:

  5.背诵。

  四、当堂训练: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 这首诗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 。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问题。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以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 。

  2.作者简介:

  3.赏析:

  4.小结:

  5.背诵。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朗读。

  2.作家作品简介。

  3.赏析。

  4.小结:

  5.背诵。

  四、当堂检测:

  (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题目。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下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二)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问题。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五、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请在四首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字数不能少于500字。

  【学习反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