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时事申论 >

在职“读研”背后的腐败

日期:2018-07-16 10:43:41 浏览次数:
  是腐败无孔不入,还是“当官”的权力其大无边?
  
  “学历缩水”为哪般?
  
  七八十年代在清华大学苦读8年的吕先生,最近从基层调至机关工作,原本响当当的硕士学历到这里却大大“贬值”,周围的同事均被冠以李博士、周博士、黄博士、白博士的称谓,令这个“老硕士”颇感落伍——如今已经到了博士撮堆的年代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吕硕士发现,李博士论文题目还在娘肚子里孕育着;周博士虽说有了四五年的博士称谓,可一直忙于工作,哪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写论文,所以也不能毕业;白博士据说已经取得了英国某大学的博士入学资格,可如今,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怎能错过?打道回府时,特意戴上博士入学资格的桂冠;黄博士更酷了,据知情人说,是花钱弄个头衔。好在没有深究,大家都风风光光。
  吕先生说,以前只听说有人为了就业弄虚作假,弄张大专、大本毕业证。现在可好了,博士也得打假了。可这能怪谁?如今,小学教师招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宾馆卫生间服务员也得来个高中毕业或大专文凭,只有这样方能显示招用单位的实力。看来,自己也要“弄”一张博士文凭了,不然怎幺在这个机关里“混”下去啊!
  近年来社会上红火的各种MBA班、研究生班被公认为是“成才”的捷径。花几万十几万元“充电”深造,本无可厚非,但对一些人来说,花多少钱,学什幺都不重(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在职“读研”背后的腐败)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学。上学得文凭、扩大社交范围、获取资源,已经成了聪明的官员们的共识。
  林先生是某县副县长,在职博士,上学时就托人疏通关系,如今该写论文了,得找个“枪手”来完成。最近听说已经“搞定”,人选还满意,价钱也谈妥了。张先生是广州市某局的处长,他是凭自己努力考上了研究生,每天的工作夜以继日,紧张忙碌,学问、论文真是没有时间考虑。他的导师感叹,如今人心浮躁,学生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也不想学什幺,混到毕业,要张文凭罢了。
  
  “权学交易”谁之过?
  
  《中国青年报》曾登载一位读者来信,这位读者写道:我是北京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干部。去年,我下决心用业余时间攻读硕士学位,我翻了很多广告,最后选了一个自认为很可靠的北京某名牌大学(据说是和某人事主管部门联办)的研究生课程班,学制为1年半,共11门课程,学费1万余元,毕业后发给与研究生同等学历的证书,而且在北京地区被认可。但是上了半年多的课,我们班中的多数学员都感到教学质量很成问题:首先是教材太老,多数都是七八年前的;再就是100多人的大课堂,老师讲课的随意性很大,本来一门课的面授课时应在25小时左右,老师一随意,就在规定的课时内讲不完课程;还有就是老师责任心不够,上课你来去随便,爱睡觉就睡觉,我把课时讲完,就没有我的事了,反正考试是开卷,到时你抄就行了。学校的原则是只要把学费收齐,到时保证你拿到文凭。我们班的学员基本都是在职公费生,有一部分还是外地生,他们自然不能来听课,可到时还是可以拿到文凭。再就是我们班已经上了半年多的课,却突然来了几十名新学员,他们以前的课也没听,可学习进度却和我们一样,据说毕业拿文凭的时间也将和我们一样。这样一来学校就明显摆出一副你交钱、我给你文凭的面孔,这与外面卖文凭的有什幺本质区别?
  南京大学的张福炎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权学交易”。他在江苏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一个专题座谈会上谈到,现在官员攻读学位似乎成为一种风气,有些有一定级别的中青年干部为了仕途发展,利用手中权力想方设法到高校混个硕士、博士文凭。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经过正常的考核、考试,录取以后也基本不来上课,有的叫秘书代为听课,就连博士毕业论文都是别人“操刀”的。张福炎质问:许多硕士、博士专业就是正常考上的学生读起来都相当吃力,这些官员“学生”能有多少精力放在学习、研究上面?这样毕业出来的“博士”甚至“博士后”将来只怕要闹国际笑话。
  着名物理学家闵乃本也对权学交易予以谴责。他说,一些导师为了拿到科研项目和经费,或者为了某种“关系”、好处,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试,对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官员“攻硕”、“攻博”大开绿灯,并提供种种便利让其顺利拿到学位。闵乃本认为,“权学交易”教育界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
  南开大学的梁正博士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干部选拔和任用标准的变化所造成的。在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下,许多单位或地方都出台了所谓的“学历线”——科级岗位要求本科学历,处级岗位要求硕士学历,局级岗位要求博士学历。一些年轻干部为满足“达标”和“升迁”的要求,只好去追求高学历。
  《人民日报》的载文说,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是个别地方的用人制度造成的。少数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惟文凭是用,造成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挖空心思假“读研”,最后获取一张真文凭。干部热衷读研不能说是坏事,至少表明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工作的需要,单位选派一些同志读研,也是完全应该的,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但有些投机取巧者放下该干的事不干,让国家花钱,为自己升官铺路,与我们提倡的干部在职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工人日报》说:单纯把醉心“权学交易”的板子打在“官员学子”身上,似乎有些冤枉他们。如果不根除制度上的弊端,就不可能刹住这股“权学交易”的邪风。
  
  “国学大师”无学位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文革”时有一个卫生部长,识字不多。有一次会见外国人,外国人给咱们溜须,说中国的医学历史悠久,外国人特崇拜中国的李时珍大夫。这位卫生部长忙问下属:李时珍来了没有?可以让他见见外宾嘛!外国人大愕。《中国青年报》说,如今的“权学交易”,没准还能造出这种官员来,这是选官时过分强调文凭造成的结果。文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水平,但是并不绝对代表水平。如果搞成了绝对化,必定出假。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种语言,其着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着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准确地说,陈寅恪的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陈先生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如果按我们现在的用人政策来衡量,陈寅恪是不能算作人才的,更是进不了清华的。但当年的清华大学却不这幺看,照样聘用了陈寅恪,做到以真才实学衡量人,很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动辄规定不是博士、硕士就不能如何如何,甚至招个打扫卫生间的职工也非得本科、大专学历不可,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实在应加以检讨。一些官员为了取得升迁的筹码,利用权力谋取学历,以致掺假文凭满天飞,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用人政策的漏洞。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一段妙论:“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话虽说得刻薄一些,但也大体不差,现代社会,缺了这片“树叶”,还真是寸步难行。钱钟书先生本来获得的是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高级文学学士学位,可是有“好心人”拔高成“相当于文学硕士”,似乎不如此就对不起他那幺大的学问;还有人干脆把他封为“副博士”,更让人吃惊的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钱先生的“博士论文”,并准备结集出版。急得杨绛不得不一再向媒体正名:钱先生得的是学士学位,不是硕士学位,更不是博士学位。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第六届全国作协大会选出的15位正副主席,却是着作等身、名扬四海的大作家,可他们的学历却实在不怎幺样,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只有4人,准大学毕业的4人,初高中毕业的有5人。铁凝、陈忠实、叶辛是高中,谭谈则是初中。就他们几位的影响力和时下文凭的混乱劲,如果想弄个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凭,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最近有消息说,深圳硕士身价不敌高级钳工,这说明,深圳已经开放,放弃了传统意义上高学历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是个可喜的变化。
  (《特区文摘》2002年5月10日~5月16日 胡任兴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