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面试题库 >

批评话语分析及认知话语研究

日期:2018-07-18 11:07:38 浏览次数:

  【摘要】:“社会表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际而产生的观点、态度、立场,这些都间接的承载了整个社会对于事件的潜意识,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思维特点。批评话语分析者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所看见的社会才是现实的;同时他们又认为社会形态在许多方面是由语言构成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社会表征;心智模型
  一、社会表征
  “社会表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际而产生的观点、态度、立场,这些都间接的承载了整个社会对于事件的潜意识,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思维特点。如果将社会表征与社会心理学相联系,则可以得出社会表征的三个与话语相关的方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内心的意识形态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偏重对于个人的分析,但是社会表征概念则不然,其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的大方向、大多数个体的思维方式。
  社会表征具有三种特性:其一,规定性;其二,历史性;其三,动态性。其中,规定性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习惯结合在一起,提出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将遵守的常规惯例。历史性主要指在之前的历史上,社会的表征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现世社会产生影响,导致当前的社会表征承载着之前的某种,或多种社会表征。而动态性则是由于社会中成员的思想是自由的,社会表征相对来讲就会富有动态性,而不是形成以后就不会再变化。社会现象也会对社会表征产生很大的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者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所看见的社会才是现实的;同时他们又认为社会形态在许多方面是由语言构成的。虽然,语言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社会形态的缔造者。在话语研究的历史上,有的学者认为话语的构成与社会背景、认知分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也只有话语有能力将社会背景、认知分析两者通过逻辑方式连接到一起。因此,我们需要将语言看作是社会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表征的位置特殊,所以话语同时表征着物质世界和所谓精神世界,所以表证性也包含着构建社会的强大功能。话语是对社会表征的表征,话语会从不同不同的方向对人们进行相应的“定位”,而社会又会被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世界按照自己本身的“心智表征”进行定位。我们所采取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解释,根据这种想法来解释,语法本身来识解为我们建构出世间万事万物的经验之谈。现实存在不可预知性,唯一可以预知的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即意义。意义形成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意识与其周围背景之间的碰撞。
  二、语言与社(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批评话语分析及认知话语研究)会的桥梁
  虽然有的理论中将“知识”与“有证据的信念”划等号,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性质的认知过于片面。还有一种说法讲到,知识由于与脑神经相关,所以属于认知的;同时,由于知识又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所以只是也是社会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之一就是如何在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某种不公的时候,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持。权利带来社会成员对他人的控制欲望,而批评话语分析在这时候就可以大展拳脚:控制别人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所以,如果想对权力是否被正确使用,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在于相关部门、发言人等等是怎幺通过知识来实现对于权力的使用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某机构对某些人进行洗脑,就是应用了自己的知识,对听众的心智模型进行操控。所谓心智模型就是我们在脑海中对于某些事件、事物的评价、感受,并通过语言实现表达。心智模型直接决定了说话者对于语义的选择。批评话语分析者关注的重点集中在语境中自然产生的语气、表达的方式,并通过这些探寻话语深处存在的态度。话语可以表征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又会通过我们表征社会,所以,话语的表征要从社会表征的视角来正确分析。有学者将涉及劝说性的话语看作一种以在听者头脑中植入一种新的心智状态作为目的活动。并且指出表达态度实际上表达的是意识形态。心智状态、操控、控制等多方面都与表达态度的方式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当有人试着以改变他人都某事或某物的态度做相应调整,以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进行不利于他人的支持时,该种劝说就可以被划成是对他人进行的操控或控制。
  三、情景和意义
  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认识强调对对话中语境的分析,语境不仅包括了谈论的背景、周围的环境、谈论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包括了参与者的认知。日常生活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与认知相关。对认知语境的重视是认知语言学必要的研究范畴。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本身意义并没有多大,但是由于语言是存在于参与者的认知和特定的语境中。
  为了解释“背景认知”的理论和语言使用者在相关方面是如何用特定语言阐述具体的语言表达方法,相关工作者提出了一种名为“符号空间”的新概念。在这种概念中就可以对意义构建等一类相关的基本因素进行解释,并会对心理空间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因素,诸如应用信息知识储备、聊天背景都会影响到完善的意义建构理论的构成。
  语境是由谈话参与者主观进行的心智模型建立的,而不是基于社会情境被动产生的。某些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表征可以称作宏观语境,宏观语境对生活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显然,直接影响是通过之接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对生活产生影响;而间接影响则是通过对参与者的心智模型进行控制而间接的对参与者进行“洗脑”。所以,一方面所谓的心智模型是我们通过对书本上、网络上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形成的心智模型;另一方面是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获取的心智模型。说话表征出来的只是人们意识的一小部分,而隐藏的部分,恰恰就是更多被共享的社会知识。
  四、参考文献
  [1]朱建涛.批评话语分析之认知进化法——《中国日报》上农民工话语的个案研究[D].东华大学,2012.
  [2]田海龙.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特征[J].外语研究,2013,(2):1-7.
  [3]汪徽,张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J].外语研究,2014,(3):13-19.
  [4]唐韧.批评话语分析之认知语言学途径:以英国媒体移民话语为例[J].外语研究,2014,(6):18-22.
  [5]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2-48.
  作者简介:姬晨辰(1993—),女,山东聊城人,汉族,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