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考试心得 >

读《苦瓜和尚语录》的一点感想

日期:2018-07-15 10:32:41 浏览次数:

  石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本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终年55岁。他十六岁,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在绘画理论领域他独有建树,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堪称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之作。虽然文字不多,但在这部着作中,石涛将绘画的各种因素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集中倡导了“借古开今”、“师(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读《苦瓜和尚语录》的一点感想)法造化”、“无法而法”等创作思想,反对当时拘泥于古法、颓废的风气。全书十八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一到万,逐渐发展,又万复归于一,以一画的原理贯穿到底。
  纵观他的画论,立论清晰,观点鲜明,讲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一画论”的美学思想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贯穿于《画语录》的核心,它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相结合,从美学的高度揭示了山水画的审美本质,从理论上阐明了画家在创作中如何获得自由这一根本问题;把中国画创作思想升华到了更高、更富哲理的层次,从而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风貌。所谓一画,万物皆由一而生。《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画是造型中的一根线条,是最基本的画法。石涛曾经提到过“自一以至万,自万以治一”,中国画中所描绘的方法无不是一笔笔来进行表现的,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笔的完成,可谓万象森列,俱源于一。画家手中的笔由一画衍生至万画,经营位置,但终其所终,不免以一画收尾。此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而“世人所不知”。从“一画”开始,就有了法,它是构成艺术的最基本的因子。众所周知,中国绘画以线造型为主,石涛也认为“自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书与画造型的基础都是线条,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它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和最基本的绘画形象构成之因素,由此,山水、人物、林泉皆有生动传神之美。
  二、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任何一位画家总是在绘画发展的某一阶段进入其中,而绘画发展的传统,乃是一个有众多具有经典意义的名家和名作构成的体系,它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轨迹,这种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身在其中的画家,谁也不能完全摆脱的。而这种规律又十分的具体,有一定的构图、用笔、技法等等,几乎没有画家可以不受它的影响。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的理解和感受是很深刻的。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画,到二十八岁时,就敢于对当时的画院进行尖锐的批评了。石涛一生经历曲折复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对他影响重大的地点主要有三处:南京、北京与扬州。因此,他的绘画美学理论也有过几次较大的调整。他在游西湖时作山水册子,后跋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棒腹曰,我自用我法。”他当时标榜“我自用我法”,是针对明清之际极力鼓吹和张扬“南北宗”说,在画坛以文人画正统自居的董其昌和“四王”等人所持之法而言的。
  董其昌主张师法古人,又强调师法造化。“四王”当时以董其昌“嫡传”自居,事实上又抛弃了董其昌画论中“师造化”的思想,而片面继承了“师古人”的观点,声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拜倒在古人脚下,视前人为“神明”。尽管石涛的艺术也存在缺陷,不免流于粗率、浅薄,但他高标“我自用我法”的敢于与“四王”相抗衡的精神确是值得景仰的。石涛否定清规戒律,强调个性发展,在当时这一见解是很新鲜的。石涛作画,最擅长长卷和册页,他的《山水清音图》描绘峭壁大岭,飞泉激湍,新松夭矫,丛枝滴翠;水阁凉亭间,主客晤对长夜,静观万象,不觉轻风拂露,微曦既开。画面上,山草向左偃伏,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作为遁世之歌,另外也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石涛在“扬州八怪”中亦善画竹,如《兰竹图》,即称杰作。
  石涛云:“立一法之画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指出了绘画方法的特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即在无法得共性中破立无法的特征,再以有法的特征来发展,乃至成为贯穿一切众法的共性。
  三、“化”的体现
  “化”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国古代哲学家把宇宙万物的规律称之为“大化”。“化”,即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有云:“我无为则民自化”。化,一是指变化、变通,二是指融合消除,三指天地造化,四指外化。石涛反对把模仿古人当做艺术活动的终极目的,他指出只有不断从自然界中采掘艺术的精髓,师造化,寻找自己的艺术程式,创造自己的风貌才是艺术的实质。
  四、随性的笔墨
  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由此可以直接推出画从于心这一命题。他又认为:“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 所谓“浅近功夫”就是指画由“一画”出,即画由自己之心出,以自己之手,写自己之心,极为现成方便。说得简单一点,笔墨只是一种技巧,技巧对艺术家而言应该仅仅是实现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技巧的羁绊。只有在绘画技巧上应于手,才能在创作中得于心。笔墨浅近说类似于“游”的美学概念。“游”在中国美学精神中可以说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游于艺”,二是道家的“逍遥游”。其本义是指族旗之旎的随风飘荡而无拘无束, 后又引申为出游、嬉游、游戏等。这些都体现出自由的含义,这种自由一方面反映在绘画过程,即“游于艺”,类似于西方美学中的“游戏说”,另一方面反映在绘画结果,即“逍遥游”中。
  对石涛《画语录》目前众解不一,其原因主要是对《画语录》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如:以道学思想解释《画语录》,必然会附着道学思想。以世俗思想解释《画语录》,同样会附着了世俗的见解。若想全面地分析石涛《画语录》的写作思想,以道学及世俗观点解释,都不能将其解释得十分准确,必须结合石涛所处的年代特征——清朝康熙大兴佛教时期来分析。石涛本人是正宗和尚出身,并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以他所具备的这种修养及当时佛道互不相碍的佛观,无论从石涛本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还是《画语录》写作的主导思想,作为石涛本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指导写作《画语录》都是必然的。所以,今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研究石涛的《画语录》,方能准确地再现《画语录》的本来面目,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石涛的绘画艺术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翁婷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