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面试题库 >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精选范文9篇)

日期:2021-07-26 12:38:38 浏览次数:

《新时期》是2012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美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9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9篇

【篇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一、选择题

1.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D 抓住时间(1978年至1992年)和材料核心(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据此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也是在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

2.(2014黄冈)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解析:B 从材料信息“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可知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2014年上海历史,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D 亚非会议不受理国家间的经济纠纷,故A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只是一个论坛性质的组织,对各成员方没有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中美尚未建交,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在国际贸易发生争端时起诉美国的反倾销措施,故D项正确。

4.(2013湖北八市联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确立

解析:B 读图可知,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城市改革始于1984年,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图中时间信息不符。

5.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  )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D 深圳市建立土地市场,将土地的使用权在市场上出让,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并没有改变其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土地管理领域,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故C项错误;深圳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置,表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故D项正确。

6.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极左思潮的影响 B.改革开放的影响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计划经济的影响

解析:B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是革命史观的结论;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是以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角度为出发点,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2014呼和浩特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依据材料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结合历史背景”,解答该问题应从护照在不同时期数量、内容和技术含量等方面总结归纳发展过程,然后结合相应的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外交政策和中国国内政策等历史背景加以解释评述即可。例如对“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解读就可以阐述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0世纪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答案:示例:

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0世纪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20世纪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二、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出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三、从技术上看,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篇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一、选择题

1.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D 抓住时间(1978年至1992年)和材料核心(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据此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也是在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

2.(2014黄冈)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解析:B 从材料信息“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可知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2014年上海历史,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D 亚非会议不受理国家间的经济纠纷,故A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只是一个论坛性质的组织,对各成员方没有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中美尚未建交,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在国际贸易发生争端时起诉美国的反倾销措施,故D项正确。

4.(2013湖北八市联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

word/media/image2_1.png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确立

解析:B 读图可知,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城市改革始于1984年,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图中时间信息不符。

5.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  )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D 深圳市建立土地市场,将土地的使用权在市场上出让,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并没有改变其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土地管理领域,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故C项错误;深圳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置,表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故D项正确。

6.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极左思潮的影响 B.改革开放的影响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计划经济的影响

解析:B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是革命史观的结论;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是以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角度为出发点,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2014呼和浩特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依据材料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结合历史背景”,解答该问题应从护照在不同时期数量、内容和技术含量等方面总结归纳发展过程,然后结合相应的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外交政策和中国国内政策等历史背景加以解释评述即可。例如对“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解读就可以阐述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0世纪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答案:示例:

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0世纪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20世纪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二、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出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三、从技术上看,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篇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历史揭秘每一天04-23 09:251978年,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几个学生戴着红领巾正在聆听班长的教导。一群小学生在春游。德智体美缺一不可,学生们正在练球。1978年的西湖,感觉很好。那个时候新世界百货,和现在的相比差距太大了。1978年有着公交车做还是不错的。北京的洒水车,那个时期很有趣。78年的蛋糕店还是很火的。1978年的街上大部分都是自行车。

【篇四】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杨尚昆与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陈雷刚

【期刊名称】《传承》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杨尚昆在广东实际工作大约两年。两年中,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广东为阵地,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争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他解决广东历史遗留问题,培养广东地方干部;解放思想,实施农业生产改革,提倡农业现代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广"清远经验";一心一意谋求改革开放之道,推动试办经济特区,支持经济特区的发展;主政广州,力主改革"破冰"先走一步,建设祖国南大门等,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和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改革开放走出稳健的第一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总页数】4页(4-7)

【关键词】杨尚昆;广东;改革开放;领导人;中国

【作者】陈雷刚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处/《红广角》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F272.91

【相关文献】

1.杨尚昆与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J], 陈雷刚

2.杨尚昆与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J], 陈雷刚

3.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与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J], 闫茂旭

4.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与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J], 闫茂旭[1]

5.邓小平与广东改革开放的起步 [J], 卢荻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五】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及其显著特点、成就与标志;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深刻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历史经验及教训。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危难时刻,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严重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形成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推向前进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和新矛盾,不断做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对外贸易量206亿美元,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近60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85.3倍,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34.2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注意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做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将这些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在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与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改革开放历史伟业正方兴未艾,远未结束。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长期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失衡的状况和重组的态势日益明显,美国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都面临诸多新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人民群众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许多新愿望,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政府改革、民主进程、法律体系的完善更加关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必须全面把握,认真推进。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篇六】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新时期大事年表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科学领域拨乱反正

1978年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思想)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

3)平反刘少奇案等冤假错案;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政治)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四川开始(经济)

5)中国开始了巨型计算机研制(科技)

6)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外交)

1979年:

1)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外交)

2)停止炮轰金门,实现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统一)

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经济)

1981年: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统一)

1982年:

1)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1)修宪使“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政治)

2)提出与民主党派16字方针(政治)

3)撒切尔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港问题(统一)

1983年: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型(科技)

1984年

1)开放14个沿海城市(经济)

2)“一国两制”方针在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统一)

3)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统一)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经济)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政治)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政治)

1989年

1)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政治)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政治)

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两岸授权其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商谈和对话(统一)

1992年

1)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思想)

2)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3)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

4)两会达成“九二共识”(统一)

5)20世纪90年代 开发浦东;“科教兴国”

1997年

1)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提出使用“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政经思)

2)香港回归(统一)

1998年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政治)

1999年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政治)

2)“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化社会新时期(政治)

3)澳门回归(统一)

2001年

1)与俄,哈,吉,塔,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外交)

2)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交)

3)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外交,经济)

4)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

2002年

1)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写进党纲(思想)

2)《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交)

3)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经济)

2003年“神五飞天”(科技)

【篇七】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第五党支部 李云

一、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刊登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的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又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极其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与“两个凡是”尖锐对立,并且触及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因此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批评有些人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态度,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原来确定的议题主要是讨论经济工作,由于会前邓小平提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建议,已经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赞同。这次会议首先讨论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对于工作重点转移,大家是热烈拥护一致赞成的,但大家感到如果不正确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不纠正左左倾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不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思想僵化,不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修修补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党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的各项工作。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阐述。

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全面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报告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到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会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要求,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认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该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到作为当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作出了全面阐述。大会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会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此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向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八】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县委书记“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
研讨发言材料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改革开放积累的首要根本经验。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好地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抓住用好机遇,牢牢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努力趟出一条生态优先、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高水平发展新路。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党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根本的考验。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继承了毛泽

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对我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新的回答。特别是他创造性的提出要按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了把党的作风建设扎扎实实的推向前进,他要求在全体领导干部的工作中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改进自身作风,努力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为我党的作风建设增添了新活力和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鲜明态度,以猛药去疳、壮士断腕的坚强意志,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始终做到“三严三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抓早抓小,坚持依靠群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有力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篇九】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
1/2


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2/2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