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镜头叙事建构下中外影片艺术鉴赏研究

日期:2018-07-18 11:18:43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以抗战影片为例从镜头叙事建构角度分析中外影片艺术特征,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外抗战电影中存在的异同点,从中外电影对此事件的记录和描述进行比较,并对此进行分析原因。镜头的拍摄和画面的剪辑都涉及多方面知识,因此就此分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镜头叙事;中外影片鉴赏;抗战影片
  电影叙事学是叙事学研究的其中一个选项,它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推广,电影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日益紧密。从电影的角度来解读历史,探究中外抗战电影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故事。尤其是中外抗战题材电影的比较研究,对于战争电影的产生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机制,国家的工业和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独(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镜头叙事建构下中外影片艺术鉴赏研究)特的视角。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它与中国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文化输出大国,它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向来独领风骚。而中国,作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与之相关的电影作品也不再少数,两国在战争电影主题方面既存在着共性,又各有特点,值得文化研究者们加以深入探究。
  在国外,西方抗战电影尤其是好莱坞战争电影,不同于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之类的教育作用,它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物的故事或情感来思考战争,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抗,从而揭示出战争对全人类造成的灾难,表明影片创作者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类电影往往“在重现具有视听冲击力的战争场面后又张扬了人性的良善,以及对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恐惧,自然命运等超越国家、民族的深层思索。”自从抗战电影产生之日,电影界便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品,电影人们也开始了相关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进步,相关研究收获颇多。第一:对战争电影史的研究成果。有着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电影》,美国电影史学家约翰·贝尔顿的《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篇章《民意而战:宣战和战斗电影》以及布洛克·加兰的《美国战争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平行》等。第二:对具体创作者以及电影文本的研究。2001年由着名导演迈克尔·贝指导的电影《珍珠港》以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为题材,再现了美国人心中难以消除的战争阴影,在全世界大获成功,美国的影评人评它为“新世纪战争电影的史诗”。影片将一对兄弟的感情纠葛放置在战争的大背景中,告诉人们,爱与责任,而非战争,才是永恒的主题。
  在我国,以抗战为主题的题材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抗战影视剧无论是从艺术、历史、政治、社会需求和观众需求等多角度来说都是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纵观我国抗战影视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抗战影像以达记录片和故事片为主,大多具有真实性和很强的时效性,即使是故事片也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展开故事;第二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由于这个期间我国的影视事业几乎停滞, 第二时期以“十七年”电影为研究重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影视剧叙事模式单一化,模式化,以表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迅速成长为人民英雄,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和英雄主义为主,同时也是以平民人格的快速转变来表现党的思想的强大的力量;第三时期则是从1976年至今,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摆脱了种种限制和束缚,作品开始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也由简单变成复杂,甚至刻意展现人物缺点,将抗战人物还原为真实的,摆脱了以往“神化”的展现。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尤其是曾经的战争参与国纷纷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缅怀历史,牢记过去,珍惜和平。作为文化从业者,笔者从抗战电影这一艺术文化形式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电影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它们以悲壮恢弘的场面,崇高的民族情感,真善美的人性感动了无数人。不管是国外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珍珠港》、《钢琴师》,还是中国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黄石的孩子》、《集结号》等影片,它们的成功与大受欢迎,甚至成为经典,不仅是电影拍摄技巧与手法的功劳,更是因为它们的内涵与意义,反思战争,宣扬和平,推崇人道主义。
  现代叙事学出现在法国的20世纪。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从定义上看,叙事学主要是研究文学各种作品叙事的科学,但是经过探究这总定义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从研究的主体或对象来看,叙事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叙事作品”,而实质上也是很难对其进行界定。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托多罗夫最早提出了“叙事学”这一概念“……这部着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在学术界此前更早对于叙事学已经有较为完整的框架。在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叙事学应运而生。结构主义指出在观察事物时不能仅仅在局部去考察,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从共时角度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面叙事学的研究。
  一、相同性与差异性
  在战争电影中,中外文艺工作中有些共同的叙事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下面以对南京大屠杀的叙事为例。相同性方面,在叙事背景与叙事内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时间上都是对同一个事件的叙事,南京大屠杀都是以1937年的南京为背景,因为南京政府已经撤离,以城内仅存少数中国士兵以及手无抗击之力的和无数的无辜百姓,他们面临的将是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国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与国外影片(《拉贝日记》、《张纯如》)的叙事内容大致相同,中外电影都叙述了日本的杀戮与奸淫、受害者的悲痛与无助、西方人的英勇与善良等内容。中外电影中南京大屠杀的叙事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艺术的差异和叙事主题的变化两个方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