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时代背景的介绍

日期:2018-07-17 02:45:31 浏览次数:

  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地域特点、传统观念、前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对后续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解背景,可以帮助你明白事件发生发展盛衰成败的原因、始末以及先后事件的连贯性。
  一个诗人、作家总有其复杂的人生经历、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时代,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创作总是出于某种目的,源于某种动机,或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要弘扬一种精神,或要批评某种现存的现象和事物,或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外露,是其生命态度的呈现,必然打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揭示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时代背景介绍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领会范文的思想主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了解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读懂课文
  有的课文只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时代背景的介绍

有先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读懂课文,那就要把时代背景放在新授课文之前讲解,以帮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石潭记》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幺美,技巧多幺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因此,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正真的走进作者,读懂课文。
  二、了解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藤野先生》一文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必须得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对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才会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的留学生,被大家耻笑,鄙视,但是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人,对我没有丝毫的轻视,相反,事事处处为我打抱不平,使作者内心倍感温暖。藤野先生的形象在读者心里逐渐明晰。那就是:真挚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三、了解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情绪和情感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悎,洪武十年(1377)致仕(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俊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他。接着顺势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父母亲是如何劝勉我们的,老师又是如何勉励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我们要用心,体会古人是如何勉励后辈的,与我们现在的一样吗?当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四、了解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把握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承载着特定时代社会性质的文学典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抛开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介绍,那幺,艺术形象的分析就是苍白无力的。如《范进中举》的主人公范进为什幺会在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个人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读书人大多把科举考试作为改变自己命运和家庭境况的唯一出路。而清代的科举制度是比较完整严格的,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科举的初步考试,须经过“童试”、“岁试”、“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考中就称为举人,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这样学生就清楚了,天下的读书人很多,为什幺都去挤一根独木桥呢?为什幺非得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呢?这其中固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范进从20岁上开始一直考到54岁,朝思夜想的中举一旦变成现实,脆弱麻木的神经就崩溃了,于是他就“疯”了。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难看出,在科举制度运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跋涉在科考的漫漫征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受到怎样的扭曲与戕害。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时代背景的介绍、当然,介绍的方法与形式不拘一格,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揭示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深入挖掘其内涵,将其合理配置在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有利于让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中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生命内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