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资讯快报 >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谈当代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

日期:2018-07-17 02:44:07 浏览次数:

  【摘要】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信息多元化的同时,却也导致了网络话语格局的非理性化。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先对该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然后围绕“解构主义”、“道德祛魅”、“超真实”等后现代主义概念对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作进一步分析,以期找出该媒介文化现象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从而为当代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化回归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网络话语格局;理性缺失
  当代社会,互联网一方面赋予了每个人自主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机会,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自我意愿的表达,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非理性化的表达误区,登陆各大网络媒体与社交网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毫无根据的网络谣言以及不分情况的戏谑调侃,甚至是充满恶意的言语攻击正在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网络语言的整体环境,网络话语格局的非理性化由此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非理性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类思想的异变密不可分。
  本文所指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的一种反应,或社会文化范式变迁的浓缩概括,其核心是“解构”,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哈桑针对现代性形式、目的、等级、中心以及确定性的特点,将后现代文化的特点总结为游戏、反形式、无政府、过程、参与、弥散和不确定性;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风格,反映出一种无中心的、无深度的、自我反思的、无根据的、模拟的、游戏的、多元主义的、折中主义的时代性变化,并模糊了“高雅”和“通俗”、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混乱性,本文就不在对其概念进行过多赘述。
  一、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谈网络话语格局理性缺失的具体原因
  笔者认为,当代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暴力以及网络谣言的制造与传播,下文将围绕“解构主义”、“道德祛魅”、“超真实”等后现代主义概念对该媒介文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作进一步分析。
  1、个体性传播“解构”了精英文化
  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解构”方式颠覆统一整体,反对权威和文化霸权,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认为,由于结构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因此要想让社会从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就需要我们对抽象结构进行消解,这种“解构主义”在网络媒介中具体表现为个体性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传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大众传媒和个别社会精英,而是被“解构”到以个人为最小单位,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都兼具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角色,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议程设置”,而由于目前阶段网络传播环境的相对宽松,传播主体具有匿名性,且“把关人”严重缺失,这一切就为网络语言的非理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网络媒介的个体性传播对精英文化的“解构”是决定网络语言非理性化的最主要前提。
  2、碎片化、具象化的信息消解了理性思维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谈当代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

 通过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后现代主义文化抛弃了现代主义的深层模式,呈现出观念与意象的折衷调和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事物的本质探寻逐渐被后现代主义的浅层次解读所取代,表现出一种平面化、浅显化、具象化的特征,最终导致了对通俗、平凡、直观和感性的普遍追求。网络媒介信息的高度复制性使得后现代主义平面化、具象化的文化内容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大面积传播,网民每天被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所淹没,逐渐养成了读图和浅读的习惯,在今天,很少再有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读一些具有深度的长篇文字,因此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往往很少得到锻炼,而读图的习惯又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从而使网络环境逐渐被感性所覆盖,身在其中的网民也很容易丧失理性判断能力,只为情感“买账”,热衷于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最终为网络非理性化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完美的“温床”。
  3、“道德袪魅”降低了道德约束力
  后现代主义对于意义的“解构”,是一个从“赋魅”到“祛魅”再到“返魅”的过程。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自然科学和理性去掉了文化和宗教中感性、神秘的元素,这种“祛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主体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和元话语的颠覆。当今社会,技术与物质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类颠覆信仰的信心,崇高道德被逐渐“袪魅”,致使个别人道德约束力降低,而互联网传播的“低门槛”与匿名性使得这部分人更加肆无忌惮,导致网络环境中使用语言暴力中伤他人的非理性现象屡见不鲜。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游泳选手霍顿为打“心理战”在博客中公然诋毁中国游泳健将孙杨为“吃药的骗子”,一时间引起中国网友的激烈骂战,笔者发现其中大多数评论都是没有抓住事件本身要义的言语攻击,如“袋鼠嘴里吐不出人话”、“澳洲国民素质就这水平”等等,甚至有网友在未确定他人身份的前提下去前国足外籍教练霍顿的微博上进行辱骂,使当事人的精神遭受了严重伤害。霍顿恶意污蔑孙杨,实属道德低下,作为国人我们也理应维护自己国家奥运健儿的清誉,然而以暴制暴,同样是理性缺失、道德低下的表现,“口水战”虽能解一时之恨,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拉低自己道德标准的同时更对他人造成了人身伤害,然而目前阶段,这样的语言暴力在网络环境中不是少数。
  4、“超真实”文本滋生网络谣言
  博尔斯坦认为今天所谓的“现实”,不过是由媒体技术和编码规则加工过的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的堆积,鲍德里亚把这种叙事称为一种“超真实”。网络传播中,数据的复制和再造往往导致信息的高度过载,而传者为了使信息脱颖而出,就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编码,从而使网络环境中的个体很难通过理性地分析获得真实,网络谣言在此情况下就很容易被制造和传播。值得一提的是,个别网络媒体为了使自己的内容不被大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所淹没,故意抓住网民普遍的感性心理特征,通过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简化事实、突出冲突性事件等手段对事件进行炒作,以吸引受众阅读,从而制造出一系列网络谣言,这样做不但有悖于媒体道德和媒体责任,也不利于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化回归。
  二、结语
  网络媒介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绝佳平台,二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类思维的异化,引发了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要想让网络话语格局重新回归理性,网民应多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性判断能力,遵守社会公德;网络媒体应负起媒体责任,做好网络舆论的“把关人”与“意见领袖”;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如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法律对恶意中伤他人、造谣、传谣等网络行为依法予以处置等,还网民一个理性、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特里·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 汉斯·伯顿斯, 佛克马. 走向后现代主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态[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 伊哈布·哈桑. 后现代的转向[M]. 台湾: 时报文化出版社, 1993.
  [5]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 齐格蒙·鲍曼. 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2.
  [7] 陈 郸. 播客——网络时代的私人广播电视[D].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田野(1995—),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