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政策法规 >

学四史(精选范文9篇)

日期:2021-07-26 12:59:20 浏览次数:

四史:中国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四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四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四史9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四史9篇

【篇一】学四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四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学四史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我们,为什么,四史,,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
  
我们为什么要学四史?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加强高校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 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7范文网)

  把握“四史” 教育的政治性,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养料,并把总结党的历史、用党史教育全党作为统一思想、端正党风、继承传统、开拓前进的重要一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作为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源头,陕北公学自创办初就开设了“中国革命运动史” “中国问题” “世界革命史” “科学社会主义” 等课程。毛泽东曾10多次到陕北公学亲自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由此开始,党史教育贯穿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也形成了重视党的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为“四史” 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四史” 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四史” 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概言之,即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四史” 教育的方向如果发生偏差,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这方面,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把好“四史” 教学的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同心力。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对自身历史的认同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自身安全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从目前全国的教学情况看,在把握“四史” 教学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方面,一些高校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譬如,国内外有人肆意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其拼凑起来的“研究” 严重偏离历史原貌;还有人故意歪曲史实,甚至杜撰“历史” ,在个别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大肆散布和传播旨在抹黑、歪曲和诋毁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言论,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误导和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正本清源、加强“四史” 教育,高校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否则,非但许多历史的原貌搞不清楚,还将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高校思想稳定。

  把握“四史” 教育的针对性,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带来价值认同的最大化。这种认同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会带来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因此,共同的历史观可以被视为一种软权力资源或具有整合作用的“社会水泥” ,旨在用来塑造社会的“普遍共识” ,赢得大众的积极赞同。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通过有效传授、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弘扬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国家治理的认同,这正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 “00后” ,他们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生活上去中心化、碎片化明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缺乏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容易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下、互相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与此同时,一些对“四史” 的不良解读和错误认知不时沉渣泛起。特别是那些自称“价值中立” 的民间研究者的解读更具误导性,有人甚至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来夺取历史解释权;一些青年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不愿认同主流的历史观点,生怕被贴上标签;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四史” 完全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四史” 教育的弱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巨大的意识形态“真空” 。因此,大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四史” 教育,已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四史” 教育作为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历史课” ,不仅需要讲好传授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77范文网)

  授课形式也要从教师一言堂向问题启发式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系统传授,也要善于设疑引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这个问的要点,不是去问“是什么” ,而是要问“为什么” ,让学生在“四史” 的学习实践中去思考和辨析,提高学习兴趣,勇于思考知识,勤于钻研理论。

  把握“四史” 教育的时代性,着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 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开展“四史” 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四史” 教育的一个基本教学逻辑就是从讲党的历史知识开始,从建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着眼,最后落脚到让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四史” 教育虽是讲历史,却又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和当代中国政治紧密联系。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服务现实,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故而,以史鉴今、立德树人就成了“四史” 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方面,加强高校“四史” 教育对立德树人、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强“四史” 教育有助于解决历史教育为谁服务的价值观问题。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四史” 教育同样以这一点立足。“四史” 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导向正确” 。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第二,加强“四史” 教育有助于解决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四史” 涉及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还需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有全面把握。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学生要深入历史发展过程内部去理解掌握其脉络和规律,就必须掌握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里面,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生才能正确地揭示本质、把握规律,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进而在现实的大风大浪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占据理论制高点,保证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加强“四史” 教育有助于解决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问题。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因此必须将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在大学这个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四史” 教育需要把育人育德思维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为什么进行“四史” 教育、做什么样的“四史” 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 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在教学中坚持把“四史” 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力争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篇二】学四史

中国“四史”

所谓四史,其实就是廿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史记》

“史记”原本是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的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对于司马迁的死,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使得卒年无法确定,死因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司马迁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有人认为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便隐居山野,不知所终,故无从查考。

《汉书》

班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改了史记的体例,废除世家一体。班固编写《汉书》时,有人告发其“私修国史”,因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金钱,帮助史书写下去。有一天,汉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回答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太守等级的二千石,奉诏与陈宗、伊敏、孟异等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共成列传、载记28篇。

《后汉书》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本书在内容上“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左光禄大夫范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范晔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等。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皆为名篇。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国志》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南充县)人,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评价甚高。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窜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篇三】学四史

什么是“四史”?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篇四】学四史

学四史小报

【篇五】学四史

学四史小报

戒毒管理局警训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系列活动,落细落实“四史”学习教育,以“永不忘却的记忆、永不消退的激情、永不熄灭的红烛”为主题,让“四史”教育走进课堂、深入警心。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切入点,从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会址的故事说起,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

做好工作部署

警训中心首先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四史”教育,支部对“学四史”融入培训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四史”教育进行了部署。

加强课程学习

警训中心在疫情期间的警衔晋升培训班中开展“学四史”教育活动。为使参训民警更加透彻地学习党史,警训中心邀请了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芃副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培训处罗鹏部副处长通过远程“云课堂”,分别以马克思的生平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线,为培训民警授课。

从最熟悉的“陌生人”马克思讲起,在“中共一大”会址里寻找初心,做永葆共产主义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提升学习成效

警训中心在教学中明确要把“四史”学习作为“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夯实学习教育基础;以专题党课为抓手,提升“四史”学习效果;依托课程思政,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辐射“四史”学习成效;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题学习小组,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参训民警的工作能力;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学习教育;加强学习教育宣传,拓展学习途径,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回顾历史,教育引导参训民警一起重温入党、入警誓言,坚定初心,牢记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明确学习目标

警训中心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讲好“四史”故事,让参训民警知史爱党、懂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以明志;传承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气节、风骨、操守,做到学史以明德;深刻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做到学史以明理;不断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将使命永担在肩,做到学史以明责。在戒毒工作中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篇六】学四史

学四史小报

会议首先就全系统“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优秀集体及个人进行了表彰。抗击疫情以来,静安区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党员为投身抗疫大局,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助力辖区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贡献的积极力量。

会议就全系统开展“四史”教育及2020年司法行政系统行业党建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培根铸魂,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深度结合起来

要提高政治站位,带头主动深入学习,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全年支部的组织生活,营造律师行业浓厚的学习环境。广大党员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学深悟透,充分汲取历史经验和前行力量。

各支部将“四史”学习教育贯彻于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正确方向、创新内容形式,更好地发挥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系统上下的工作热情。

二、守正创新,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推进律师行业党建全统领紧密结合起来

2020年是律师行业党建的关键一年,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全面聚焦迎接建党百年时代主旨,围绕党建工作“强不强”问题,推进行业党建全统领。

各党组织要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党对律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抓党建带队建强所建促发展,统筹推进“强基工程”“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党领导律师工作的制度机制,稳步实现党建全覆盖全规范全统领工作目标,全面提升静安律师服务能级,着力增强静安律师行业服务“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能力,更好发挥静安律师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三、潮头勇立,要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创新行业党建联动相结合起来

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用活静安的教育资源,灵活创新运用各种载体方式,真正做到“四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各支部要抓住重要节点,增强学习实效。突出宣传庆祝“七一”系列主题活动、行业党建好经验好做法,打造有亮点、有品质、有温度的静安律师行业党建品牌。要灵活运用“学习强国”等学习教育平台,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律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篇七】学四史

“学四史·守初心”知识问答

单选题

答案

题干及选项

1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五卅运动

2 A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 )。

A 民主和科学 B 新道德和新文学

C 民权和平等 D 自由和民主

3 B

20世纪初期哪两大中、外政治事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 1911辛亥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

B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C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列宁逝世

D 1911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

4 B

1919年5月,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邓中夏

5 B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四大

6 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事件是( )。

A 秋收起义 B 广州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百色起义

7 A

( )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

A 古田会议 B 八七会议 C 党的六大 D 党的七大

8 B

21.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 ),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古田会议 B 遵义会议 C 黎平会议 D 两河口会议

9 C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错误反映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 )。

A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 B 民主与法制的观念

C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D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10 C

中共七大系统地总结了党24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 )的基本理论。

A 统一战线 B 社会主义

C 新民主主义 D 农村包围城市

11 D

陈毅同志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

A 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 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 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12 D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

A 阜平 B 延安 C 北京 D 西柏坡

13 B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是在党的( )上作出的。

A 七大 B 七届二中全会

C 七届三中全会 D 七届四中全会

14 B

1949年9月21日,( )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A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政务院会议 D 中央政治局会议

15C.

新中国成立后,(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

D.《土地改革法》

16 A

(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共中央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作战,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A 1950年10月 B 1951年10月

C 1952年10月 D 1953年10月

17A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调整工商业工作,必须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针下,重点调整( )。

A 公私关系 B 劳资关系 C 产销关系 D 内部管理

18 D

(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A 1953 B 1954 C 1955 D 1956

19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0 B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 ),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A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 《论十大关系》

C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1 B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 )。

A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B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 群众运动

D 扩大化运动

22 A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党开展了( )。

A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要不要改革开放的讨论

C 如何评价毛泽东的讨论

D 转移工作重心的讨论

23 A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 )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C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D 《唯一的标准》

24A

73.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党的八大

C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 D 党的十二大

25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村生产责任制,而( )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

A 集体经营 B 家庭联产承包制

C 包产到户 D 土地私有

26C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 )。

A 深圳 上海 汕头 珠海 B 深圳 厦门 海南 珠海

C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D 深圳 上海 厦门 汕头

27 B

党的第( )全国代表大会阐明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十二次 B 十三次 C 十四次 D 十五次

28 B

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十三 B 十四 C 十五 D 十六

29 C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邓小平( )构想获得巨大成功。

A 改革开放 B 全方位外交 C 一国两制 D 和谐世界

30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 坚持与时俱进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实事求是

31 B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 人本主义 B 以人为本 C 民本思想 D 为民服务

32 A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采取分步骤、有层次完成,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的地区是()。

A.上海浦东

B.广东、福建

C.珠江三角洲

D.海南

33B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 )起草的党纲。

A.国际工人协会

B.共产主义者同盟

C.法国工人党

D.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34A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B .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C .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

D .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35C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 ),为中华民族(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A.谋幸福 谋未来

B.谋生活 谋复兴

C.谋幸福 谋复兴

D.谋生活 谋未来

36A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的总要求,是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这次主题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

A.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B.守初心、敢担当、找差距、求实效

C.守初心、敢担当、找差距、抓实效

D.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求实效

37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 )展开。

A. 科学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科学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 科学制度体系 宪法

D. 科学制度体系 党章

38B

1931年1月,红军总部在( )小布镇,利用仅能收听、不能发报的 “半部电台”,成立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开办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这也成为中国红色通信的起点。

A江西瑞金 B 江西宁都

C 福建建宁 D 江苏武进

39A

截至2019年11月24日数据,中国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中排名(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40C

作为中国信息化领域一家具领导地位的服务供应商,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H股于(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成功挂牌上市。

A. 2004年12月8日 B.2005年12月8日

C. 2006年12月8日 D. 2007年12月8日

【篇八】学四史

四史小报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篇九】学四史

中国“四史

所谓四史,其实就是廿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 、《汉

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史记》

史记”原本是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 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 约在东汉时期, 就已经成为此书的专名。 司马迁完成 《史记》 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 后世。

司马迁(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前 86 年),字子长, 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 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 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

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 今,发凡起例, 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

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 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 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对于司马迁的死,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使得卒年无法确定,

死因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司马迁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 有人认为司马迁完成 《史记》 之后,便隐居山野, 不知所终, 故无从查考。

汉书》

班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 ,共一百篇,包括纪



例,废除世家一体。班固编写《汉书》时,有人告发其“私修 国史”,因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说明班固修 《汉 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从中获取经 验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明帝更给了班

家一些金钱,帮助史书写下去。有一天,汉明帝问班固:“卿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 理员),秩俸为太守等级的二千石,奉诏与陈宗、伊敏、孟

异等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



篇。

后汉书》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 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 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本书在内容上“贵德义, 抑势

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 范晔(公元 398 —445 年)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 淅川县东)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左光禄大夫范 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 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 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 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 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 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

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范晔 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

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传》 、《张衡 传》、《范滂传》等。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 将传论》、《宦者传论》 皆为名篇。 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 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国志》 陈寿( 233 年- 297 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 南充县)人,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 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 ,评价甚高。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 、《春秋》、《汉 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 附权宦黄皓,屡遭谴黜。

公元 263 年蜀汉为曹魏所亡, 265 年司马炎窜魏,改国号为

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 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

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 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 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