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政策法规 >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日期:2018-06-15 20:14:28 浏览次数:

  摘 要 劳动教养制度是一项诞生于1957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轻微违法却又构不成量刑的违法者,公安机关不需要经过法院定罪就可以将违法者关进劳动教养机构进行强制性劳动改造,思想改造的处罚制度。在特殊时期内,劳动教养法对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预防及减少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确实发挥了极大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劳动教养法自身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本文就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回顾,新时期的缺陷弊端及法理依据等方面探讨分析废除劳动教养法制度的合理性。
  关键词 废除 劳动教养制度 法理学
  作者简介:王浩亮,太原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09
  作为新中国初期产生的特殊法律制度,劳动教养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政治巩固,文化进步作出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完善,人民法治观念的深入,且在我国越来越强调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重点。新时期下,劳动教养制度无论是制度模式,还是法理依据上都已经不符合社会需要,反而可能成为阻碍我国法制建设的缺陷,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过程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诞生阶段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治安问题极为严重,许多闲散人员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由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很多时候不构成犯罪,得不到法律处罚。在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规定了对于此类违法者,公安机关可以不经过法院定罪就能将嫌疑人送入劳动教养机构进行强制劳动改造,思想改造。也正是这一决定,标志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诞生。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阶段
  从决定颁布之后,劳动教养制度对于社会治安的改善确实起到明显作用,于是得到各地方的采用响应,劳动教养机构也在各地衍生起来。1979国务院再次颁布《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确定了劳动教养的时间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以增加一年。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成熟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国情,劳动教养制度也开始被细化,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就对劳动教养制度适用对象进行扩大,之后几年又逐渐细化了一些违法行为的适用对象。
  (四)劳动教养制度的争议阶段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开始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行政处罚法》及《立法法》的颁布,规定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法律才能对人身自由进行处罚。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开始被人们所重视(转载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法理学分析)。一直以来对是否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基本存在三种争论,一是保留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符合社会国情,存在有其合理的道理,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保留;二是改造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虽然有缺陷弊端,但是在现阶段仍能发挥作用,可以对其进行修改使用;三是废除论,认为应该遵从依法治国的方针,对劳动教养制度这样不符合法治精神的产物应当废除。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弊端
  (一)劳动教养制度性质不清
  劳动教养制度从实施以来就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性质界定,人们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定性也一直各抒己见,争论不止。其中有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而不是一种处罚;有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行政处罚,是打击犯罪分子的治安手段;有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就是以行政手段而不是司法手段进行的刑事处罚;有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其实是一种保安处分,类似西方保安处分中的限制自由的处分;还有人认为劳动教养法既不是行政处分,也不是什幺处罚,而是一种教养处遇。就连在99年召开的劳教立法座谈会上,对于劳动教养制度都有四种定性,即行政强制措施,治安行政处罚,司法处罚或措施及轻刑罚。争论到最后,大家逐渐形成共识,认为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行政措施,但具体而言,是行政强制措施还是行政处罚措施,依旧模糊不清。由此可见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是混乱不清的,人们各有各的说法而且各自的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跟合理性。一种法律有多种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缺陷。
  (二)劳动教养制度适用对象不明
  一开始的劳动教养制度只适用于四类人,一是不务正业,违反治安管理的;二是轻微犯罪的反革命反社会分子;三是有劳动能力但拒绝劳动,且破坏公共秩序纪律的;四是不服从分配及就业转业,无理取闹妨碍公务的。在之后的1982年,公安部下达文件将适用对象变成六类人。1983年,国务院发布通知,“对轻微犯罪,尚不构成刑事处罚需要进行强制劳动的人,一律送劳动教养”,进一步扩大劳动教养的对象。1984年,公安部和司法部又将对象扩大到了“吃商品粮的人”。从实行劳工教养制度开始,中央某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出台各种文件,将劳动教养适用对象不断扩大,往往这些文件都缺乏规范性合法性,导致劳动教养制度的适用对象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三)劳动教养制度程序不当
  劳动教养制度规定对社会上一些轻微违法却又构不成量刑的违法者,公安机关不需要经过法院定罪就可以将其关进劳动教养机构进行强制性劳动改造,思想改造。没有法律设定,不经过法律程序,从法理上来说,劳动教养制度是行政处罚,那幺就应该由行政机构行使处罚权,虽然后来设立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但是往往管理委员会将决定权都交给公安机关,也就是说实际定性过程中决定权在公安机关手中,甚至不需要证据就能将一个人强制限制自由三到四年,被劳动教养的对象还没有辩护上诉的权利。这一过程中,公安机关的权力过大,没有监督,难免滋生腐败滥用职权的现象。一个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法律制度,其程序的不当性早就违背了现代法制建设中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