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时事申论 >

国企员工持股:小心翼翼重新试水

日期:2018-06-15 20:27:42 浏览次数:

  如果用“运动式”的方式推动员工持股,或者由政府出面直接干预员工持股,都是不恰当的。
  被视为国企改革中最敏感的员工持股改革或将开始新一轮试水。
  近期,有国资委人士对媒体透露,国资委制定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意见,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审议通过,“首批试点拟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中选择少量企业开展。”
  今年2月,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十项改革试点”媒体通气会上也确认,“今年计划在中央企业层面选择10户子企业,指导各省市分别选择10户企业开展试点,并可视情况适时扩大试点。”
  “目前各地基本都没动,都在等待试点的确定和进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观望情绪比较普遍,“都怕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地方普遍在等


  探索员工持股,被写进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这一表述成为此轮国企改革探索员工持股的基调。
  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一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员工持股曾被视为其中的亮点之一。《意见》提到,“坚持试点先行,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在此前后,全国陆续有28个省市(区)出台了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方案,不少地方版方案也都明确提出,探索实行员工持股是各地国企改革方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比如,福建省在今年3月出台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到,“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新兴产业型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实行同股同权。”

国企员工持股:小心翼翼重新试水


  广东省早在2014年就选择了50家企业作为改革试点,并对试点企业开展员工持股做了更详细的规定:持股比例方面确定员工持股的总比例不能超过20%,个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
  不过,这50家企业并非全都实行员工持股,“专营性、平台性的试点企业暂不实施;与国有股东关联交易占其主营业务收入80%以上的暂不实施。”
  这些规定出自广东省国资委发布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企业相关工作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意在对试点企业产权改革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细化。
  从省级层面看,这份《说明》是目前能看到的关于员工持股最细致的规定。例如,在持股方式上,要求原则上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员工持股与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同步实施,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再按同股同价的原则实施员工持股。便于确定员工持股的价格依据,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入股资金安排上可以分期付款,原则上不超过3年,首期出资款应在1年内到位且不得低于出资额的40%;员工自有资金出资不得低于出资额的30%,剩余参股资金款可通过信托、股权质押等方式向金融机构等筹集,利息由个人承担,试点企业不得为员工融资提供担保。员工主动离开企业的,国有股东有权回购股份。
  一些地方国企在员工持股方面已经开始真正破冰,例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早在2014年,上港集团就公布 员工持股计划草案。2015年上半年,证监会批准上港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2亿股股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根据方案,上港集团共有超过1.6万名员工参与认购,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70%;认购总数为4.18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8%。其中,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管有12人认购,认购份额占员工持股计划总份额的比例约为1%。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企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被认为是“上市国企员工持股第一家”。
  除此以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在2015年初发布了一份国资改革专题调研报告。课题组发现,一些地方企业已经在探索核心员工持股,有的是在二、三级及以下企业开展,如广东宏大爆破作为一级企业广业公司的下属企业,核心管理层全部持股;有的是在竞争性一级企业层面开展,如安徽海螺集团,6700多名创始员工成立的海螺创投公司,不仅持有上市公司海螺水泥5.41%的股份,还持有海螺水泥控股公司海螺集团49%的股份。
  不过,真正得以落地的员工持股方案,在各地都是凤毛麟角。据上市公司数据发布机构同花顺的数据,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截至2015年12月8日,总计有5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已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有4家,已经得到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有30家,已经得到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有15家,此外还有2家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终止实施。
2016年3月25日.河南洛阳,中信重工锻压车间内正在锻造刚出炉铸锻件。

  改革进展的迟缓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非常忧心。陈清泰长期专注国资国企改革,他近期走访了河南和湖南等地的企业,发现不仅是员工持股,国企改革的很多相关改革都进展不大,“现在搞了那幺多分项改革,似乎分得越具体越好,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具体办法是不是符合各地实际?”
  地方政府在等,企业也在等,陈清泰为此着急:“配套改革方案出来了不行,还要等细则,但如果细则全出来了,还有什幺创新?但改革就是要创新!”
  “现在基本都没动。”陈清泰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中央层面过多过细的改革细则会扼杀企业的创新,顶层设计应该采取框架式,给地方和企业创新留出空间,“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取得成果,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两年半已经过去了,改革进展很迟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