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知识阅读 > 美文摘抄 >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日期:2018-06-16 14:40:49 浏览次数:

  复习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有效复习最起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逐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略。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二)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木兰诗》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 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孙权劝学》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6、 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