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新闻资讯 > 军事 >

最新国际新闻报道_新时期国际报道:如何“深起来”“锐起来”

日期:2018-06-22 08:04:43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当前,国际报道正面临一个错综复杂、挑战与竞争前所未有的媒体环境与舆论生态。如何用好资源、用足资源是新时期国际报道的大文章。作者介绍了对如何坚守与开拓国际深度报道,做大做强国际深度报道的思考。

关键词 国际报道?深度报道?开拓?新华社

□?文/吴黎明

一、坚守导向意识: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什么是国际深度报道?通讯社作为消息总汇,传统上是以消息为主。新世纪以来,新华社国际报道逐渐形成了以国际观察、新华国际时评为龙头,以综述、新闻分析、特稿、现场目击等为梯队的深度报道集群。与普通的消息相比,深度报道体现的不仅是有效新闻信息,更多的是思想和态度。以中国视角看世界,从国际视野论中国,国际深度报道在新闻导向问题上有着比普通消息更鲜明的烙印。不能光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怎么抬头看路?就是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党性原则作为最高准则,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导向,把客观真实作为基本要求,把“喉舌”功能作为职责使命。无论媒体技术发生怎样变化,永远要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纷繁复杂的国际事件中抽取于我有利的因素,为我外交大局服务。

坚守导向意识有着现实必要性与时代紧迫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开始在中国周边做文章,东海南海常常无风波浪起,洞朗对峙平地起惊雷,朝鲜半岛乌云密布,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是深度报道必须坚守的责任底线。当今世界并不平静,中东北非乱局、伊朗核问题、欧洲难民危机、西方民粹风起、世界大国政局动向等都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而国内许多网络媒体往往跟着西方舆论走,新华社的深度报道要当仁不让地出来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发出中国观点与中国声音,引领、引导国内舆论,影响世界舆论。

二、坚守现有阵地:观察要加深,评论要加强

国际观察和新华国际时评是新华社国际深度报道的“双子星”。新华社国际部专门成立了两个处室归口负责这两个专栏的策划、编辑与管理,效果显著。新时期,坚守现有阵地是进一步拓展深度报道的基础。

“国际观察”专栏2001 年1 月成立,2006 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17 年来,“国际观察”作为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王牌栏目,一直是高质量的国际新闻报道深度稿件生产平台。“新闻为王,时效为先,独到为本;强化调研,巧设议题,凝练思想;中国视角,全球视野,转承自如”——这是在国际观察室担任了十二年主任的包尔文同志的总结

“新华国际时评”栏目创办于2008年拉萨“3·14”事件之后中西舆论斗争最为激烈之时。国际评论报道有效主导国内舆论,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了中国强音,大大提高了新华社在国内外舆论场的地位。当下,国际时评室接近做到一日一评,平均采用家次82家,最高的被550多家采用。2014年,新华国际时评被评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2017年,新华国际时评栏目稿件《肆无忌惮的权钱“旋转门”》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坚守现有阵地并不是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走”,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转作风、改文风,讲传承、求创新,这是国际深度报道顺应新时代的必由之路。2017年,国际观察室创办了一个新的栏目“天下人物”,聚焦政治类名人,稿件生动活泼,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越来越有影响力。国际时评室也锐意创新。从内容来说,从单一的批驳性评论拓展为四大类:一是弘扬主旋律类的正面评论,如配合十九大、高访等,二是传统批驳性评论,三是国际热点事件评论,四是财经、科技、文化等专业性评论。从题材来说,发展了“快评”“短评”和新媒体“微评”,文风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短、平、快”优势。占领报纸版面、占领门户网站头条、占领客户端首页成为“新常态”。

三、改革旧格局,开拓新天地

2017年5月,“阿尔法狗”打败围棋天才柯洁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转折性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取代种种职业的大讨论。对媒体人来说,人工智能写新闻稿并非天方夜谭。另一方面,人民网、中国日报网、国际台等主流媒体和新浪、网易、搜狐等商业媒体近年来开始抓国际新闻第一落点,纷纷翻译外电外报,曾经由新华社独家垄断的国际消息已优势不再。与此同时,随着纸媒的衰落,地方报纸刊载新华社消息的比例也有下降。

面对多重压力,国际新闻的生存空间大为压缩,出路在哪里?怎么开拓创新?

一是改革现有消息写作方式,在“倒金字塔”里添加独家“新料”,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这“新料”包括海外记者的现场观察、现场采访、第三方采访和各方反应,让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消息里有着不可替代的新内容。研读几大外电播发的报道不难发现,其消息稿已经不是纯粹单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通过滚动添加信息方式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有的甚至借用第三方口吻夹杂一两句点评。换言之,消息已不再是个干瘪简短的“豆腐块”,而是一个“五谷丰登”式的综述。对国际报道而言,我们要对消息这一主力产品升级换代,在深度广度和独家性上全方位加强,在改文风上切实推进,洗刷蒙尘,在新时代重新熠熠生辉。

二是全方位开拓创新,加强深度报道。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单一的创新,更是系统的创新,是格局的创新。这样才能占领媒体创新制高点。纵观这些年媒体生态演变,读者口味已经从初期“碎片化”转变为追求深度。当下,除非是特大轰动性事件,简短消息已经不能满足网民们、读者们的需要,刷屏之作、红遍“朋友圈”的文章大都是深度作品。从国际新闻来说,消息也许可以翻译照抄外电外报,而深度报道却需要懂行了解情况的专家型记者才能操盘。新华社布点优势和国际报道人才贮备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开拓深度报道就是将新华社的布点优势发挥出来,在媒体竞争中占得上风。

四、开拓新品种,打造全媒体

从创新路径上来说,一是开创新品种;二是加强融合报道,提升全媒体报道思维。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从深度报道的策划源头起就树立融合报道意识,文、图、视频多媒体并进,以全媒体报道思维打造各种深度报道栏目,从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各个环节真正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生产更多有料又有趣的适合轻阅读、微传播的国际深度报道新媒体产品。

近年来,新华社国际部加大了深度报道的开拓创新力度。仅2017年以来,就开创了“全球热点”“天下人物”两个深度栏目和“世界观工作室”系列产品。

2017年6 月,国际部推出一档主打融媒栏目“全球热点”。稿件内容采取“模块化”方式,由“新闻事实+深度分析+第一评论+背景链接”四个部分组成,一篇稿件中既有新闻事实,又有深度分析和点评。从采编环节来说,这有利于快速成稿,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从传播效果看,这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用户“一站式”阅读的习惯。而且,该栏目定位为一档“融媒栏目”,要求必须体现“融合”意识。稿件从开始策划,就是文字、图片、视频同步进行,而且更强调新媒体优先——责任编辑要第一时间将文、图、视频一体化的融媒体稿件播发各新媒体平台。

事实证明,该创新产品是成功的。栏目融媒体稿件在微信和客户端平台上的平均点击量超过100 万,通稿线路文字稿平均采用超过150 家,大大超过新华社通稿线路稿件的平均采用率。

2017年7月,新华社国际部成立项目制的“世界观工作室”,主打中文点评栏目“90秒观世界”和英文脱口秀“The Spark”,在对内对外报道的反哺和融合上实现突破,在话题引领和设置上进行创新,在新华国际公众号、微博、海外社交媒体及企鹅媒体平台发布,屡屡创造“现象级”爆款产品。比如,《90秒观世界|给印度的三点忠告》播出后反响热烈,同时反哺了通稿,被各大客户端头条转引,被近360多家媒体采用。又比如,“The Spark”推出的《印中边境对峙 印度错在哪?》播出后引爆海媒平台,“出口转内销”后迅速占据了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和客户端的首页,累计阅读量突破千万,成为了“现象级”爆款产品,获中宣部阅评、国务院新闻办领导、外交部等部委高度评价。

这表明,深度报道的融合创新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展望前路,还有哪些创新内容与路径。笔者认为,大力打造现场类、调查类深度报道是方向,这不仅能盘活新华社海外布点的优势资源,体现新华社独一无二的竞争力,真正体现新华社国际报道的不可替代性。

当前,许多国际问题往往扑朔迷离,各种说法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穿破迷雾寻找真相日益迫切,而新华社恰恰有这个实力揭示真相,成为喧嚣、混乱的舆论场中的一股清流。特朗普真的“通俄”吗?日本人怎么看江歌案?海外中国贪官怎么藏身的?贾跃亭在美国是在躲债吗?民粹主义波澜在欧洲有多汹涌……随便看一看近期热点,许多调查类的选题可以信手拈来,每一个做出来都可以引发较好的传播效果。国际深度报道的开拓还有诸多新路径,创新永远在路上。(作者单位:新华社国际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