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辅导信息 >

精准扶贫成效评估论坛

日期:2018-07-19 10:52:27 浏览次数:

  脱贫有标准,标准怎幺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我国又创新推出了精准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谁来评?如何评?请看来自“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决策”平行论坛的声音。
  脱贫成效需科学评估
  2016年“扶贫日”前夕,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承办的扶贫日减贫发展论坛——“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决策”平行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围绕“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决策”主题,从精准扶贫成效评估理论、评估调查方法、成果产出、决策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评估技术规范、大数据应用、扶贫开发精准施策,以及成效评估与科学决策创新机制等重大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敏等7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欧青平指出,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非常成功,基本上达到了当初所设计的目标,当然也有很多需要改过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进一步鼓励、倡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术研究机构、大学等积极参与进来,既可受政府委托,同时也可以主动开展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评估方式、内容不受政府限制,按照大家所想,能力所及开展各个方面的评估,评估成果将对脱贫攻坚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完善作用。第三方的参与,一定可以为国家脱贫攻坚提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
  刘彦随指出,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在服务国家考核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发挥第三方评估在前瞻性、政策措施的储备性、地方整改以评促改的指导性、引领性上专门发挥作用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因此第三方评估除了做好相关文件考核的三类指标,各科研机构和高校要把团队科研、学科发展、单位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评估团队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也不断为我国脱贫攻坚做出自己的贡献。扶贫在路上,第三方评估的学习也应该在路上。
  会上,十三位专家学者围绕“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决策”展开交流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从中科院主持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调查来看,各级政府普遍重视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总结精准脱贫新方略,因地因人制宜、因村因户帮扶、因贫因类施策,已成为一些地区加快培育精准扶贫与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性机制的有效途径。
  ‖发言摘要‖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规定面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考核工作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扶贫资金四个方面。其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要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系统梳理国内外政府绩效特别是政府反贫困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理论、方法与经验性规律,揭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质量的措施,对推进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并依托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CURTA)组建了全国33个调查组、有1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评估调查工作,开辟了世界扶贫评估领域的第三条道路,并对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的方法、机理、效应、政策创新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周国华
  就当前而言,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精准扶贫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亟需多方主体协助。
  长久以来,受我国政治体制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时,会产生为争夺资金及利益出现虚报、瞒报、谎报等现象,造成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大量资金浪费,扶贫效果不佳,甚至会引起部分群体性事件,如广西马山事件等。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拉开了国务院委托第三方对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评估的序幕,2016年正式下发文件确立了第三方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政策落实及工作效率情况,这也符合国际扶贫的发展趋势。
  —— 南昌大学副教授 刘建生
  经过长期调查与研究,我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提出几条新建议:1、充分考虑区域实际情况,有利于发挥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在扶贫开发中的功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应满足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需要,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3、有利于整合扶贫资源,调动扶贫对象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参与式扶贫,避免单一救济式帮(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精准扶贫成效评估论坛)扶带来的弊端。4、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充分激活和释放扶贫开发的瓶颈要素,如资金、信息、业主等,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扶贫效果。5、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扶贫项目的制度设计上体现针对性、互惠、互利和双赢。
  ——西南大学教授 廖和平
  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注重从以前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转变,但效果却差强人意。收入水平是扶贫的关键指标,但收入提高仅仅是精准脱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形成能够保证收入稳定提高的“造血”功能(也就是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正是因为大部分地区没有看清这一逻辑,导致在扶贫过程中往往被“数字”所禁锢。通过此次第三方评估,我们发现只有跳出数字的枷锁,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根本产业模式培育,才是脱贫的有效途径。
  ——兰州大学教授 陈兴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