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辅导信息 >

国家级课题申报乱象

日期:2018-07-19 10:30:26 浏览次数:

  一家不足十人的机构,每年掌控着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课题经费总额超2000万。但若不是业内人士,很难叫出这个机构的全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规办)。
  但是,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个机构正在渐渐将课题申报、鉴定及其所涉及的科研经费,纳入只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暗箱操作。
  全规办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据其官网介绍,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实施,组织课题评审立项、负责课题日常管理、鉴定和成果推广。
  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国家级课题是晋升、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有些大学甚至直接规定:没有国家级课题无法晋升为教授。因此有评论说,获得国家级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者的一生。
  但当一年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的申报和申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小全规办手中时,其实施景象正在渐渐变得模糊。

被质疑的游戏规则


  在改变游戏规则之前,整个评审流程并未引来太大的非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5个学科组,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课题分为国家级重点、国家级一般、国家级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等。按照级别,课题经费从25万到2万不等。申报成功者,要在1至3年内完成,最长不超过5年。而国家重大委托课题由全规办负责委托单位和个人开展研究,不接受申请。
  申报课题的评审环节也很严格。2008年前,每个学科组的10名专家,大致分成3个小组,用两天左右时间审阅申报材料,在小组中投票后,排名靠前的选题获得在全体专家会议上汇报的资格,由专家们集体讨论后再投票。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才能最终通过,现场唱票并宣布结果。为防止漏过优秀课题,还设置了专家附议。
  某学科组前组长张君曾多年从事评审工作,他说,以往每年到后期来“打招呼”很多,有的发短信,有的打电话,还有的登门拜访,不过因为涉及到后面的专家组讨论和现场投票环节,“打招呼”的作用通常也不大。
  2008年后,申报评审办法做了修改,讨论环节取消,改为专家独立打分后投票,投票结果并不当场宣布,专家也不知道评审结果。一位曾参加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打分很高的课题,最终没有获得通过。“改规则之后,全规办的操作空间变大了。”他质疑道。
  一位申报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于2008年申报了一个课题,未能通过,2010年再次申报时,他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自己的得分排名靠前,但最终通过申报的名单仍然没有他的名字;更蹊跷的是,这个课题后来由另一个申报者成功申请。
  但中国教科院院长、全规办主任袁振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之所以会取消讨论环节,是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很难控制。他否认专家对于投票结果不知情,“每组都有统计员,打分结果出来后会宣布。”
  规则修改的内容,还包括结题鉴定费用的分配。原来每个课题需由课题人交3000元鉴定费,5名专家为一组,鉴定1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是600元。修改后的规则是,5名专家共同鉴定5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为1000至2000元。也就是说,一组5个课题共有15000元鉴定费,但仅支出5000-10000元专家评审费。“一年有400多个课题

国家级课题申报乱象

,剩下的钱去哪里了,没有人公开过”。知情人说。
  袁振国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更让课题申请人感到蹊跷的是,按规定,成果鉴定所需经费从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出,但课题负责人要在报送鉴定材料时先行垫付,垫付的方式只有一种: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全规办一名主管。多位申报人以及中国教科院员工均质疑,这是一种脱离财务监管的收款方式。

合作换课题?


  对于普通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国家级课题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成为中国教科院的合作单位,就不算难事了。
  从2008年起,中央教科所(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科院)与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区、宁波鄞州区、重庆九龙坡区等6个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每个区的区政府每年向教科院支付200万科研经费,以及50万专家组活动经费。中央教科所则派出博士后或刚毕业入职工作的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实验区开展科研项目并指导当地教育工作。
  一位看过合作协议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院方帮助实验区申报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新闻周刊》查阅2008年至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上述6区的确都获得了至少一项国家级课题,每项国家级课题经费8万到12万不等。
  袁振国对此回应称,实验区是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到的课题,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教育积淀,拿到课题也属正常,“在我们帮助下,实验区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申请到课题也是实验区成功的体现。”
  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在该区与中央教科所签订协议的当年,下城区教育局和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分别获得一项国家级一般课题和一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分别是:《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前一项课题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主持。据该局官网资料,这项研究在当年全国8000余项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成为68项国家级立项课题中唯一一个由县区级教育行政单位申报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下城区教育局在次年下发的“下教研发(2009)2号”文件中专门提到:要加强与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整合资源,确保各类课题顺利推进。这一年,下城区再获两项国家级课题。
  据该局公开信息,2012年4月,这个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在下城区行政中心举行,全规办主任袁振国、副主任刘贵华等组成鉴定组对该课题进行了评议与鉴定,袁振国还在会上代表专家鉴定组亲自宣读了鉴定意见,顺利结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