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无忧考公务员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无忧考公务员网>辅导信息 >

浅析柏拉图“爱”的思想

日期:2018-06-15 22:31:33 浏览次数:

  摘要:柏拉图“爱”的理念看似被世人广泛普遍接受和解读,但更多的并非真正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柏拉图式恋爱”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欲”是柏拉图的“爱”的思想。本文通过柏拉图的《会饮篇》试图进一步探寻柏拉图真正的“爱”的思想。
  关键词:爱;爱若;柏拉图
  《会饮篇》以爱为主题。泰勒作如此评价:“《会饮篇》也许是柏拉图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家所有成就中最富有才华的作品;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它比他的任何别的着作更加被曲解。”这篇对话几乎集中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重要人物,是对爱的大规模的集体述说,是这些崇尚逻各斯的理性心灵第一次对非理性破例。这次破例是如此的豪迈,又弥足珍贵,铸成了柏拉图的“爱”思想的核心。本文对于柏拉图的“爱”的思想的探讨则依据此篇对话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爱”的阐述
  “爱”被普遍的运用,然而却成了生活中最难懂、最易引起误解的词。“惠,爱也”、“爱施者,仁之至也”等说法只是描述某人对于某人或物的喜爱之情,只是主观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并没有涉及到爱的本身。而英文中一般会把爱用love或者desire(欲望)。对于欲望的意思还是比较清晰明了,但是love则含义较多,大致分热爱、慈爱及性爱等几种意思。
  究竟什幺是爱呢?爱其实是一种涌动的力量,根据爱的原发性看,一定是源于某种能够流动的东西,就如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主张的“流射说”一样,一定与某种力量有关,如果流射过来的东西我能接收,则意味着我有“空”的前提。世间的“空”即“某种空虚”, 也就是某种需要补充的缺乏。
  二、对话中关于“爱”的几种观点
  斐卓对“爱”赞颂的前提是爱若的存在,它是一个伟大的神,为人类和诸神所敬仰。是一个古老的神,是人类幸福的来源。斐卓似乎暗示着有爱就可以战胜一切,如一位怯懦的人也会因为爱神的鼓舞变成一位英雄可以做出英勇无畏的事情。在斐卓看来,爱即是情人之爱,这种爱可以超越生死,是亲情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是爱神赋予给人类的,它也是最能导致品德和幸福的。
  包萨尼亚则不认同斐卓对于爱若的礼赞,认为斐卓没将爱分类,爱的定义也很模糊。他则把爱分为 “属天的爱若”和“属民的爱若”认为其行为本身不存在美与丑,两者界限仅仅在于行事与做事的方式。对于爱也做了界定,认为真正的爱是纯粹的不因外在的势力、名位和金钱而改变。如何达到呢?爱的获得需要两种途径:一是两者之间有纯粹的爱情;另一种是在学问道德方面的长进。
  鄂吕克锡马柯作为来自医学世家的传人,职业特征充分地表现在他对爱的理解中:万事万物都有爱,即都有渴望;医学是研究爱,是如何培养如何排泄的知识,医生能分别出身体上美好的爱和恶劣的爱;好的医生要善于促成爱转变,以好的爱代替恶劣的爱续而引起身体里潜伏的爱,消除身体里不实际的爱,使身体里的爱趋向美好。鄂吕克锡马柯继承包萨尼亚关于世俗爱和神圣的爱的区分,但是从医学角度做了很多养生法的添补,并强调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和谐比例等观点。
  阿里斯多潘则以戏剧家的身份赞颂爱神,他把人分为三种性别:“双雄性”、“双雌性”和“雄雌同体”,认为由于自然的自足者强大到触犯了宙斯,而被劈成两半。“爱”就是从这一劈展开,“劈成两半”则意味着对整体的破坏,使人由于缺乏而渴望另一半,渴求圆满的状态,修复人

浅析柏拉图“爱”的思想

的自然情欲;爱者与被爱着一刻也不愿意分开,渴望和追求这种完整的状态就是爱。
  “渴望”的思想似乎是已经发言的四个人的共同观点,爱来源于缺乏,而爱神似乎给予我们这种缺乏的补充,不管是物质欲望,性欲,还是德性的欲望都是体现这种缺乏。他们都在有用性、工具性上讨论爱神,从没有涉及爱本身,这使得阿伽通不乐意了。
  阿伽通用华丽的辞藻赞美来说明爱神的本质和功能,他认为:爱神年轻,轻柔,体态柔软,优雅,气色鲜美,与鲜花为伴;爱神在德性上,即不伤害,也不被伤害,远离暴力;它正义,明智,勇敢和智慧,还有无穷的诗乐创造力。
  经历了那幺长的前奏之后,似乎已经到了该峰回路转的时刻了。从斐德罗到阿伽通,他们越发剥离了肉体和性爱特征,而逐渐走向对美德的渴望.
  三、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
  苏格拉底转述了一段他和第俄提玛的对话,在谈论中,第俄提玛的“爱”的观点,是从值得爱开始,爱一切美好得东西,这种爱一定要伴随着一种智性活动在其中,要有明智。不明事理的人不清楚该爱什幺和不该爱什幺,尽管明智仅仅是介乎不明事理和洞见之间,但至少有明智相伴,在爱的选择上能把握住方向和航向。如此,明智的人就一定会爱智慧,爱哲学,似乎只有爱哲学才能把人们引向洞见。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思的生活才能善于运用两种“看”,一种是肉眼的看,知道什幺该看和不该看,另一种是 “思”来把握索爱的本质和爱的对象,最终通过纯粹观念的引导,得见最美最善的爱对象,那就是“善”本身。柏拉图希望人们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忠贞的追求着至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摆脱金钱、物质、肉体的束缚,超越自己的欲望,净化灵魂,才能成为至善至美。
  不难看出,柏拉图对于上述观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爱的大框架。在他看来,“爱”是从低等的世俗观念升华到至善至美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着作[M].谢随知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3]王晓朝.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无忧考公务员网 www.51kaogwy.cn 版权所有